人的生命发展有横向、纵向两个维度。
横向所说的是在社会上谋求发展;纵向就是要提升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我们说,每个人一生的发展,其实都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而这种自我教育,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叫做全人教育。
1 先要用之于外人的生命是完整的,全人教育就是要注意到整个生命的需求。
全人教育到底指什么?
简单来说,它有三个内容:人才教育、人格教育、人文教育。
先说什么是人才教育。
人才教育的特色,是用之于外。
意即先有自己的专长,将来可以用之于社会,这是每一个人都不能逃避的。
在《论语》里面,很多人称赞孔子,说孔子很了不起,他的学问非常广博,没办法说他是哪一方面的专家。
孔子听到这话就对学生们说:“我要以什么作为专长呢?驾车吗?射箭吗?我选驾车好了”。
在古代,驾车跟射箭都属于“六艺”的范围,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和射,孔子每一样都精通。
孔子后来去教书,他为什么教书?
原因是当时鲁国大夫孟僖子,参加国际交往活动的时候,因为不懂礼仪而被嘲笑,他回来之后就警惕自己,要让孩子学习礼仪。
他让自己的儿子孟懿子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仪。
孔子就从这个地方开启了他的教学生涯,他说:十五岁以上的年轻人,只要想学的,我没有不教的。
孔子自己是人才,他同时也把很多学生培养成为了人才。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就是说,孔子教学生诗书礼乐,这是古代传统的知识技能,学生有三千多人,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
代表孔子的学生人才辈出,他在世的时候就有好几个人做官表现不错。
可见,人才教育和社会群体有直接的关系。
每一个人一定要设法了解自己是社会的一个人才,要用之于外,让自己为社会所用,在社会取得发展的凭借安身立命。
同时,还要以此为基础,往上提升自己的水平。
这就要谈到第二方面,人格教育。
2 进而求之于内人格教育的特色,是求之于内,也就是由自己来做出抉择。
人格教育是要自我要求的,可能一辈子都不见得达到完美,只能说不断地往上提升自己。
孟子中特别提到两个人:
一个是治理洪水的大禹,“禹闻善言,则拜”。
禹虽然贵为国君,但是他听到有价值的言论,就向别人拜谢,这样可以继续改善自己。
另外一个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路是“闻过则喜”。
子路这个人不得了,他听到别人说他有什么过错,就很高兴,因为可以借此来改善。
这句话说来容易,其实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闻过则怒,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很生气。常常说别人冤枉我了,别人乱讲,别人有什么阴谋。
总之,人格教育是让自己不断地往上提升,修养自己道德方面的要求。
人才教育与人格教育,分别针对身与心的层面,但是有这些还不够,你还需要人文教育。
3 当下即化的功夫第三方面,人文教育,我们可以跟前面两种对照。
人才教育是用之于外,人格教育求之于内,人文教育则是当下即化。
当下即化什么意思呢?
人生可能有各种情况发生,各种遭遇;
不是说好人就一定有善报,恶人就有恶报,很多时候事情的发生都是不可预测的,遇上了怎么办呢?
就要看你能不能化解,至少化解自己内心的各种情绪,这就是人文教育的问题了。
在这方面有两个方法:
一种方法是审美和艺术的修养。
心情不好的时候,怎样排解自己?
你可以听听音乐、看看书、欣赏欣赏画报。总之,就是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休闲方式,让自己的心情得到调节。
不妨回答自己一个问题:
任何时候心情受到了干扰,你以哪种审美方式加以转换?
如果没有现成的答案,代表你在这一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另一种方法是宗教信仰。
事实上,我们不一定要信仰什么宗教,但至少可以有一些宗教情操。
就是借由宗教经典得到一些启发,了解人生一切都是在过程之中,将来都会消失。
这几年,与宗教有关的介绍受到人们的欢迎,也说明大家在这一方面有所感悟。
从永恒的观点来看现实世界的一切,就会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比较容易接受,因而可以逐渐减少抱怨,把它当做修炼自己的必要过程。
简单来说,艺术的审美作用可以让我们暂时摆脱眼前的困扰;
而宗教的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回到生命的原点,想清楚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从哪来、往哪去。
透过艺术可以让自己调节心情,透过宗教可以让自己超越现状,当下即化的效果就很明显了。
这一讲我们谈到人生有横的一面,也有纵的一面。
生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焦点放在全人教育上。
在人才教育、人格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到人文教育,这就是在哲学的角度思考下得出的大致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