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腋成裘典故,羊裘典故
1、集腋成裘的故事出自于《慎子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
集腋成裘的故事大概如下:
在社会处在混乱的时代,在国家衰亡时的大臣中,国家并非没有忠臣;在国家得到治理的时候,在君主名声显赫时的大臣中,并非都能尽忠。在国家得到治理的时候,人们尽忠并不偏重于君主;在国家处在混乱的时候,治国之道并不偏重在几个贤臣身上。
然而国家得到治理或处在混乱之时却有相同的地方,即世上都有忠于国家的人。臣子想尽忠的,世代不绝,但君主在上位却没有得到安宁,是没有遇到比干、伍子胥这样的忠臣吗?他们忠于国家,却使君主毁败在社会的黑暗之中,最后使夏桀、夫差身败名裂而死。
由此看来,臣子尽忠并不能挽救乱世,而恰巧加重了君主的罪过,怎样说明这个道理呢?父亲虽然有个孝顺的好儿子,却有虞舜放逐了父亲瞽叟;夏桀有忠诚的臣子,却使自己的罪过闻名天下。那么,这说明孝子不生在慈父的家庭,忠臣不产生在圣君的下面。
2、在集腋成裘的故事中,贤明的君主使用臣子,使臣下尽忠而不越过自己的职权,使臣下尽职而不越过职责范围。君主有了过失自己加以修正,在下面的臣子就不敢骄傲自大。
各级官吏都忠于职守,为治理国家尽心竭力,对公务都不敢过于偷懒。各级官吏都能修身敬业,谦和恭顺地事奉君主,如果都能这样,那么国家的治理就达到了最理想的程度。
亡国的君主,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罪过;会治理国家的君主,也不是靠他一个人的力量。要治理动乱的国家,关键在于任贤使能,而不在于忠臣的多少。因此,有贤能的人都能得到重用,连君主也会得到恩惠;只靠忠臣统治天下,灾难就会危及整个国家。
所以,夏桀使国家灭亡的措施,即使让唐尧使用也不能使国家安存。然而,唐尧有非常好的善行,夏桀有运用无才无德之人的罪名,关键在于是得到人材或是失掉人材。
修建庞大皇宫所用的木材,决不是一棵树的材料;纯白的狐皮裘衣,决不是一只狐狸皮所能做成的;而国家的治乱安危、存亡荣辱的形成,也决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做到的。
3、集腋成裘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之后,集腋成裘便成为一个成语,集腋成裘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成皮衣。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
2.集腋成裘什么意思,集腋成裘是褒义还是贬义
1、集腋成裘意思是把许多狐腋缝在一起就可做成一件皮袄。比喻聚少成多,积小为大。腋:腋下,这里指狐腋下的皮毛。裘:皮袄。集腋成裘多指好的方面,一般不可用于形容缺点、错误很多。
2、集腋成裘,读音是jí yè chéng qiú,连动式动宾式成语,通常在句子中作主语、谓语、宾语,造句参考:金字塔的形象告诉我们伟大的成功实际上就是集腋成裘。
3、语出《慎之·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意思是所以修建庞大皇宫所用的木材,决不是一棵树的材料;纯白的狐皮裘衣,决不是一只狐狸皮所能做成的。
3.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意思,聚沙成塔典故
1、集腋成裘的意思是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出处:《慎子·知忠》:“狐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
2、聚沙成塔的意思是聚细沙面宝塔。原指儿童堆塔游戏。后比喻积少成多。出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4.积腋成裘是什么意思,积腋成裘是什么
1、集腋成裘,汉语成语,拼音是jí yè chéng qiú,意思是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注意:多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
2、成语出处:《慎子·知忠》:“狐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
3、【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积少成多。
4、【近义词】万众一心、铢积寸累、众擎易举、众志成城、积土成山、聚沙成塔、寸积铢累、众毛攒裘、集腋为裘、积少成多。
5、【反义词】坐吃山崩、坐吃山空、杯水车薪。
5.成语典故大全,成语大全10000个
1、仙山楼阁:《史记.封禅书》: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后因称仙人所居住的仙境为“仙山楼阁”。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2、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3、千金买骨: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招揽人才的迫切。战国隗以马作喻,劝说燕昭王招揽贤士,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马。比喻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将闻风而至。见《战国策.燕策一》。
4、骂坐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与丞相田蚡有隙。在一次列侯宗室为田蚡贺喜的酒宴上,使酒大骂临汝侯(灌贤)和程不识以泄怒。后遂用“灌夫骂座、使酒骂座、骂座”指酗酒任性而骂人,亦表示刚直不屈,不谀权势;用“骂座灌夫”指刚直不屈的人。
5、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