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设和平县 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王阳明接受朝廷任命,成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南安、赣州,湖广郴州及广东南雄、韶州、惠州、潮州等地,如有贼盗,即设法剿捕。 王阳明与和平县开始结下不解之缘。 和平是四省交界之处,山多,山大王也多。浰头(今属和平县)的“积年老贼”、自号金龙霸王的池大鬓(原名池仲容),就是其中一个厉害的主儿。但不巧的是他遇到的是哲学家兼军事天才王阳明。王阳明认为池仲容贪婪残暴终不可化,几十年的寇患使周围民不聊生,便痛下决心将他们剿灭。 为防止寇患死灰复燃,王阳明在赣南一带实地勘察,听取地方官员的意见。他认为这里是四县交界之隙、“三省闰余之地”,政教不及,因而多有贼巢。他上书朝廷,请求“乘此机会,复建县治以扼其害”,“移司设县,建县之所,地名和平,以地名县,以为得宜。” 不到四个月,朝廷批复,割龙川县和平都、仁义都并广三里、河源县惠化郡,在原广东龙川县和平峒羊子埔增设和平县治,将和平巡检司移至浰头以据险要,“百姓永享太平之乐”。 后人为纪念王阳明为和平百姓作出的贡献,将羊子埔改名为阳明镇。 蜡烛草的传说 在和平县文化馆馆长庄学诚的办公室,我们看到了一些像灰黄色蜡烛串在一根竹子上的东西。“这是蜡烛草。”庄学诚神秘地说。庄学诚还拿出一把看起来有些破旧的阳明伞,一叠有些粗糙的阳明纸。 看着我们好奇的眼光,庄学诚讲了这三样与王阳明有关的物品的传说和由来。 和平蜡烛草只在浰源有,浰源又只有李田仙岩有。李田仙岩是一座天然石灰溶洞群,延绵几公里,洞景复杂多变且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探察到它的全貌。 在李田仙岩洞口,生长着一种非常奇特的草,长长的叶子犹如禾苗,那花毛茸茸的,像一支灰色的蜡烛,长约10厘米,比拇指稍大,这就是蜡烛草。相传,蜡烛草是王阳明手植的。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将自号金龙霸王池仲容等一伙为祸和平数十年的贼寇剿灭后,曾带着人马到李田仙岩探险。 李田仙岩幽深奇特,王阳明一行越往里走,就越觉得神秘。在一处近50平方米的台地上,有石桌石凳,走累了的王阳明便在这里休息。睡梦中,一位白发老者对他说:“赶快出去吧,不然蜡烛灭了你们就出不去了。”王阳明惊醒后,急忙带着众人往回走。当他们走出洞口时,太阳已经下山,牛油烛只剩下最一支了。王阳明后怕之余,认为自己是梦见了神仙。于是,他将最后这支蜡烛点燃,持在胸前朝洞口跪拜感谢。拜罢,他转身将蜡烛插在岩洞门前。 次年,人们惊奇地发现,李田仙岩洞口长出几根造型奇特的草,像王阳明当年插下的蜡烛。自此,人们都称这种草为蜡烛草。庄学诚说,蜡烛草的花是治疗跌打刀伤、止血拔毒生肌的良药,每当村民不小心弄伤了手脚,抽出蜡烛草芯中的白絮敷在伤口,可收到立即止血的神奇功效。 阳明纸与阳明伞 王阳明奏设和平县后,和平县的社会经济走上了平稳发展的轨道。浰源、大坝等地的山民纷纷重新操起了先辈流传下来的手工艺,在山里建起各种造纸坊,生产各种土纸。和平县令也不断帮助山民引进外地更先进的造纸经验,生产出一种比原来土纸更薄、更细、韧性好的纸。和平人为纪念王阳明,就将这种纸命名为阳明纸。 和平人还将这种纸作为制伞原料之一,造出纸伞,名曰“阳明伞”。经过多次改良,民国前后,阳明纸畅销东江两岸、香港、广州、南洋等地,山民的收入也因此增加了。 在和平县,随处可以看到人们为纪念王阳明而以“阳明”命名的学校、建筑,如阳明中学,阳明一小、二小、三小,阳明大桥等等。 王阳明的大名,将永铭和平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