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出塞二首赏析

杨素出塞二首赏析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09-12 11:34:55

杨素出塞二首赏析

本诗很可能作于出塞作战期间,其写作时间要早于前一首。诗写出塞以后的战争生活及其切身感受。

“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和亲:本指与敌议和,结为姻亲,各守自己的疆土。这两句是说,汉族和突厥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这次自己又将冒死赴敌,舍身报国。

诗的开头就显示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诗人一生大半时间在戎马生涯中度过的。杨素因为拥立隋炀帝这样的暴君。正史中评价不高,而作为诗人的杨素忠君、孝友之心随处可见。

“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河梁:桥梁。握手:携手。穷涯:远去边地。北海:即今之贝加尔湖。这两句是说,诗人告别朋友,远赴戎机。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这两句是说,诗人骑在马背上抚今思昔,感慨良多,并以“良臣”自期。

杨素是隋朝开国元勋,对隋文帝的政治、经济改革有突出的贡献,称他为隋朝的良臣,他是当之无愧的。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这两句是说面对旧战场,诗人露出惨戚的神情。诗人曾两次出兵塞外,“旧迹”可能指上次出征的旧踪迹,更可能指百余年来突厥与汉人作战的遗迹。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这两句是说,荒塞已自萧索,何况又空在千里之外;孤城已自伶仃,旁边有没有四邻。这里以加倍的写法,渲染了塞外的冷落荒凉和凄清。

“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这两句是说,树木是光秃秃的多,草是枯萎的日子长。这两句紧扣北国高寒地带的特点,寒林、衰草把这古战场的萧瑟景象更形象深刻的凸显出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交河:古城名。《汉书·西域传》:“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阴山:山名,为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这两句是说,从军在外,无论是交河的明月夜,还是阴山的浓雾天气,都经历过。这两句更以时空的转换,概括写出整个出塞的从军生活:动荡和艰辛。交河、阴山都是抗击匈奴的古战场,隋时交河属于西突厥,阴山属于东突厥。杨素两次出塞,有可能到过这两处地方。

“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这两句是说,从军北国,见大雁南飞,水流西归。诗人不免产生思归之情,但这是含蓄的。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这两句是说,饱受从军跋涉之苦,久戍边地,怀乡之情油然而生。

“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这两句是说,薄暮时分,边地特有的肃杀之声又起,敌人的骑兵来了, 一场恶战又将开始。这两句是结尾,与诗的开头“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作了很好的回应。胡尘为扫,自然无以为家。以景结情,蕴藉有味。

杨素的《出塞二首》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是有迹可寻的。反映战争的诗,《诗经》中已有多首,反映民族矛盾、民族战争的诗,南北朝时亦已有之,但这些诗人大多并无出塞戍边的经历,诗的内容和深度广度不够,艺术价值也不很高。能以诗歌写自身出塞征战的感受的,当自杨素开始。诗中如“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意念虽有些模糊,却写出了征人朦胧而又细腻的感情,真切而感人。杨素的《出塞》二首、薛道衡和虞世基的和作、隋炀帝的《边塞诗》......这就在隋代诗坛上形成一个小小的诗人群(如果算不上一个诗派的话)。与盛唐边塞诗派相比,杨素本人的战争体验并不在高适、岑参之下,诗的题材广度已经与唐人相似。尽管其流传至今的边塞诗作仅此二首,但诗中写了边塞风光、行军作战的艰苦生活,又抒发了其报国忘身的爱国情感,故说他是盛唐边塞诗派的先驱并不为过。

就诗风转变的角度而言,这两首《出塞》也自有其价值,杨素“幽思健笔,词气清苍。”(《说诗晬语》)。这组诗与杨素流传至今的其它诗作一起,起衰中立,以雄深雅健之笔,力矫齐梁柔靡之风,给隋代诗坛带来了生气,成为陈子昂之前隋唐诗坛转变诗风的代表作家之一。

《出塞二首·其二》杨素

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

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

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

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作者简介:

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坚为帝,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去世后谥曰景武。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