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独特传统魅力的一个中华民族节日,同时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它也具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
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初步形成的端午节是源于古人对自然虔诚的原始信仰。原始信仰给与当时节俗有足够的动力进行传承,但是由于魏晋时期的原始信仰和之前相比淡化许多,所以导致了端午节传承的原初动力消弱,但是由于在当时的端午节下形成的习俗并不十分重视家庭成员的团聚以及对祖先的祭祀,这也就导致了端午节习俗文化与儒家文化并不十分契合,因而在魏晋以后儒学占据主流的时代出现了传承力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传承力不足的这个问题,这时人们加入了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端午习俗,通过纪念历史名人,为端午节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习俗。
到了近现代,端午节仍旧没有被重点对待保护,直到2004年、2005年发生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引起了中央政府以及民间群众对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在中国全体人民的不断努力下,最终中国端午节在2009年加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中,端午节虽然是最不引人注目的节日,但却是唯一一个进入该名录的,由此可见,端午节其实是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中国人重视过端午节,一是对屈原的怀念,二是演变成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