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由来:
因为做了是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
馒头历史典故:
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
1. 馒头起源于中国古代:馒头是中国最著名的发酵面食之一,被誉为古代中华面食文化的象征。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时期[1]。在当时的社会中,馒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主食。
2. 馒头与祭祀有关:据《事物绀珠》和《齐书》记载,在古代的祭祀仪式中,面食(最早出现的馒头)被用于太庙祭祀和蒸饼祭祀。可见,馒头在古代的宗教祭祀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3. 诸葛亮与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三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和馒头的起源相关。据《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就发明了馒头,并给它取名为馒头。这个故事使馒头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同时也为馒头的普及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都是基于搜索结果,这些信息可能有一定的出处和传统,但在具体历史和典故的考证上可能存在一定争议。如果对馒头的历史和典故有深入的研究需求,建议通过查阅相关专业资料获得更详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