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杜少卿搬去了南京,众朋友纷纷前来拜访,杜少卿也回拜。杜老太爷的门生李大人要举荐杜少卿做官,杜少卿自知无才,又不愿受官场的束缚,装病不去。迟衡山同杜少卿商量为吴泰伯(周太王的儿子)建一座祠堂,以便传承传统礼乐,并向众朋友募集资金。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共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杜少卿把最后一块田卖了,两千银子,半年下来,也几乎花光。娄老爹已去,他有心搬去南京,带着管家,先去看房子。管家见他大势将去,拐了银子半路逃亡。
不久,杜在南京安家。一方名士,纷纷拜访,都知他挥金如土,各找理由,讨些银子,杜不以为意,带着老婆,又游山玩水。
有官老爷赏识,叫他过去,举荐升官,哪知他自由惯了,不肯就范。回程时,水路遇风阻,银子用完,遇故人讨十两银子,方才回得家乡。前脚未稳,就有名士上门,修祠募捐,杜大笔一挥,掏了三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