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疮痂病防治的几点建议:
1、进行轮作
选微酸性土壤,既能排水防涝,又能抗旱保湿的岗坡地为佳。
2、选用无病种薯
建立无病留种田,防止种薯带菌入田,一定不要从病田区调种。提倡整薯播种,减少因伤而感染机会。
3、土壤消毒
创造无菌环境。土豆种植田要进行秋天深翻杀菌,翻深35-40 厘米。翻前喷洒广谱性杀菌剂进行土壤杀菌 ,也可以播种时进行沟施喷洒灭菌。
4、种子消毒
杀灭种薯携带的菌源,杜绝外部传染;防止土传菌源侵入种薯而带 入,使病原进一步繁殖造成潜在危害,减少病菌来源。
5、调节土囊PH值。
碱性强的土地,在进行打土壤封闭除草剂时候可以加入多元生物调酸剂 进行土壤调酸。
6、注意有机肥、生物菌肥的使用。
土豆疮痂病不能用药物很好的治疗,根本原因是大量化学肥料残留造成氮、钙比不平 衡,土壤PH值大大低于正常范围(5.5—7.0)。因此除了大量元素外,一定要配用中量元 素肥料和有机肥、生物菌肥,叶面喷施要增加使用钙镁硼等中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确保养 份齐全合理,使秧苗健壮抗逆性强,不缺素。要避免施用碱性肥料,多施酸性肥料和有机肥,不要用带病薯块和植株沤肥。也可以 选用现成的营养齐全的微生物菌肥。
7、化学防治。
抓好防治关键时期与时机,用专业性药物减轻疮痂病危害。马铃薯疮痂 病在土豆幼果形成时候就开始侵染,并随着土豆长大而发展,所以我们需要从坐果开始就 进行用药。尤金一般在8叶期,株高15-20厘米就开始结果,于现蕾期、盛花期膨大加速, 在这三个时期可以结合病虫害防治“药肥一体化”,里面在加入硼钙镁微肥同时加入专治 疮痂病药剂以遏制疮痂病菌的繁殖,同时还能预防疫病、炭疽病、黑胫病等其他病害。
8、灌水是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有效措施。
土壤干燥、通气性好的地块易发病。所以要 加强田间管理,在块茎形成期及膨大期注意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注意排出田间积水 ,可以有效地防止马铃薯疮痂病害。
马铃薯疮痂病是世界性难题,被誉为马铃薯的癌症,很难被彻底治愈,目前在我国有逐年发展之趋势。马铃薯被害薯块质量和产量降低,不耐贮藏,且病薯外观不雅,商品品质大为下降,给马铃薯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一、马铃薯疮痂病的症状表现
马铃薯受害后,薯块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后扩大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块,斑块直径5~8mm,很少超过10m。病斑分网纹状和裂口状两种,其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疮痂状硬斑块,斑块有的凸出1~2mm,有的周围凸出,中间凹陷,凹陷的病斑为暗褐色或黑色,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块茎。
二、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规律
(一)病原
马铃薯疮痂病是细菌性病害,由放线菌疮痂链霉菌侵染引起,属好气性细菌,病原物属放线菌。菌体丝状,有分枝,极细,尖端常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孢子。孢子圆筒形,大小1.2~1.5×0.8~1.0μm。
(二)发病原因
1. 品种因素
马铃薯疮痂病多发于马铃薯白色薄皮品种,而褐色厚皮的马铃薯品种抗病原菌侵袭度较强,但若对次品种改良极易被病原菌侵袭。
2. 营养因素
若土壤中硼、钙肥等中微量元素缺乏极易导致马铃薯发育不良、抵抗病原菌能力下降,进而发生马铃薯疮痂病。
3. 土壤因素
马铃薯疮痂病发病温度为25~30℃,在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环境极易发生,河滩等水源充足地区病原菌快速繁殖往往发病较重。长期施用单一化肥可造成土壤碱性增大,有利于疮痂病病原菌生存和繁殖,而不利于拮抗有益微生物存活。
三、马铃薯疮痂病的传播途径
马铃薯疮痂病病菌可通过薯块表皮、气孔、芽眼以及伤口在块茎上寄生繁殖从而危害,总结下来其传播途径一般有以下三种。
1. 带病种薯传播
病薯播入土壤后,使土壤带菌,带菌土壤中的病菌由健薯皮孔或伤口入侵,使健薯染病,染病可再次借助风雨或小昆虫活动,以孢子进行初侵染与再侵染。在防治得当的情况下,当年当季不会形成危害;在防治不当的情况下,当年当季就会形成危害。
2. 染病土壤传病
马铃薯疮痂链霉菌可在土壤里存活和越冬,亦可在土壤中腐生。马铃薯结薯后,土壤中病菌可从薯块的皮孔或伤口侵入,使薯块染病,而当块茎表面木栓化后,侵入则较困难。马铃薯收获后,土壤中的病残体可不断繁殖,其存活时间长达十年之久,难以根除。
3. 染病有机肥传播
带有马铃薯疮痂链霉菌的农家肥施入土壤后,可使薯块染病。减少这种情况的办法就是要完全腐熟有机肥,减少薯块染病机会。
四、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措施
(一) 农业防治
1. 选育抗病品种
筛选、培育抗疮痂病的马铃薯品种是从根本上降低病害发生的有效途径。生产上,最好选褐色、红色、厚皮品种。
2. 选用无病种薯
种薯带菌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马铃薯生产中,一定要严把种薯调入关和种薯消毒关,选用表面光滑完整、无病的薯块做种薯为宜。
3. 深翻田块
冬季深翻土壤,耕地深度达到25~35cm,深翻后使土壤冻晒,以破坏病菌滋生环境,达到杀灭土壤中的病菌之目的。
4. 实行轮作
马铃薯属于茄科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轮作时避开茄科作物,与豆科、百合科、葫芦科作物轮作较好。长期发病的地块,即使发病较轻,也应停种几年。
5. 施用腐熟有机肥
马铃薯播种时增施多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绿肥,可抑制发病。
6. 土壤水分管理
抬高垄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传播蔓延。若结薯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可减轻发病。
(二) 物理防治
在马铃薯贮存期可用百菌清烟雾剂对其进行熏蒸可较好地防治疮痂病的为害,降低发病率,是较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三) 化学防治
1. 土壤处理
选用45%五硝基苯粉剂进行土壤消毒,每亩用药0.5~1kg,也可用疮痂净进行土壤处理。
2. 种薯灭菌
用0.25%福尔马林(甲醛)溶液,即40%甲醛的药液100ml兑水20kg,浸种2小时;或用对苯二酚20g兑水20kg配成0.1%溶液,播前浸种35分钟左右,取出阴干后再切成块播种,否则容易发生药害。需要注意的是切种薯的刀具一定要消毒灭菌,否则发生二次污染。
3. 叶面喷雾
马铃薯发生病害后,可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