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发大水。成化初年(1465—1470年),武汉连年发大水,引发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汉水改道。汉水原先有几个河床,分岔注入长江,由于水流冲击,在汉阳龟山以北原先较小的入江河床上形成汉水惟一入江通道,其它入江河道均淤塞。这就把原先汉阳、汉口联为一体的地貌一分为二。南岸咀一边为汉阳,集家咀一边为汉口。
古汉水自陕西东南方向而来,经武当山、荆山、大别山的阻挡,进入湖北后流向了地势低洼的江汉平原湖沼,在汛期河道常常消失在云梦泽之中。由于江水挟带泥沙日积月累,云梦泽逐渐形成水网密布的陆地。
汉水流至汉阳后,并不存在一个稳定的入江口(有一种说法是流经墨水湖,经过很多小支流,从龟山之南注入长江)。到了明朝成化年间初期(即1465~1470年),汉水下游连年发生大水,提防多次溃口,最后在汉阳县西排沙口、郭茨口一带决而东下,发生了一次很大的改道,汉水下游河道逐渐在龟山北面形成,终于形成一个稳定河道注入长江。
汉水北面地盘开阔,港湾条件比较好,再辅以筑堤坝,便形成了天然良港。就是这条河道把汉阳县一分为二,形成年轻的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