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是和政治体制、社会环境和生产力变化息息相关的。
春秋以来,周王室进一步式微,各个诸侯国你来我往,争霸无休。原本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是春秋无义战,杀戮不断。在秩序的大变革时代,土地占有和分配模式也发生了质变。总体来说,战国时代的新兴地主阶级是基于以下三种大趋势下产生的。
第一,井田制的瓦解。土地制度的变化,使得土地拥有者也在变化。从较平均分配变为土地集中,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新地主的产生。
第二,下克上的盛行。春秋战国时代,主家的宾客臣僚发动政变,改弦更张者极多。权力体系的变化,土地模式自然也会跟着改变。第三,私垦土地的增多。小诸侯不断兴起,就得留住地盘,收取赋税,那么土地当然是多多益善,加强了开垦的热情,主要以地租的形式剥削农民。
总之,理解了战国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也就理解了中国社会性质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无论对于土地所有者,还是使用者,抑或是被剥削者来说,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意味着奴隶制国家看到了帝制时代的曙光。
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全国土地全由以周天子为首的奴隶主占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被称为井田制。周天子把“公田”分封给各级奴隶主贵族,奴隶主用皮鞭和棍棒强迫奴隶耕种。虽然奴隶制本身也经历了它的上升阶段,但是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井田制别这种既残酷又落后的生产方式,越来越成为迅速提高的生产力的桎梏。于是,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新兴力量“私家"抬头了,他们在“公田"外开垦荒地,招徕逃亡的奴隶用祖佃的方式耕种,建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逐步地,"私田"超过"公田",“私家"富于“公室”。公元五九四年,鲁国的奴隶主为了增加收入,实行了“初祱亩",向"私田"征税。说明井田制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奴隶主阶级只得被迫承认封建土地私有这个既成事实。此后,各诸国紛份效仿,"私田"合法代,土地也可以买卖了。新兴地主阶又乘公室势力衰弱,起来夺权。鲁国的大夫田成子用新的生产方式争取群众,杀掉齐筒公,夺取了齐国政权。新兴的地主阶级就是这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