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清朝用的什么火器

鸦片战争清朝用的什么火器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09-17 09:08:42

鸦片战争清朝用的什么火器

根据有关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对清朝的火器的生产记载,最早可以追述到努尔哈赤时代,当时的女真人就已经有着非常成熟的火器的生产线了。虽然相对于当时的明王朝来说还是落后,但是起码已经有了成熟的部队编制和清晰的生产流程。不仅如此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满人的火器一直保持着积极发展的状态。在康熙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候清朝的火器不管是在亚洲还是在世界上,至少都是保持同等甚至还领先的水平。无论是火器的使用上,还是技术的革新上,清朝的火器相比明朝肯定是有所进步的。所以说清朝使用的还是明朝的火器的传说肯定是不靠谱的。

清朝从康熙之后,国家形势逐渐稳定。外忧内患基本平定后,就开始了对内部的控制和管理。清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维护满洲八旗的关系上,对科技和战争的准备也就逐渐变得保守起来。

等到乾隆时期,两次平定了大小金川的叛乱后,清政府开始沾沾自喜,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开始进行封建王朝的秩序维护。根本不把重心放在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上,火器自然也就停止了发展。如果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也算是大功一件,但是清朝中后期老百姓也是始终在温饱线上不断挣扎,根本就没有生活保障。整个国家就彻底停留在封建时代,落后挨打也就成了必然的局面。

清军火炮原自西方,与英国的火炮样式及构造原理相同,其不足之处亦同于鸟枪,在于制造工艺的落后。手工制造的火炮存在大量气孔气泡,有的炮膛内的大“坑”竟能贮水半碗。火炮口径与炮弹也没有标准尺寸,炮弹小了,导致燃气旁泄,大大限制射程;炮弹过大又堵塞炮膛,其结果就是演放时经常出现炸裂事故。

清军炮弹(包括鸟枪等其他火器的弹丸)不能致远,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火药质量问题。中国的火药制造工艺始终停留在经验层面,未能上升到理论。清军采用的火药配方中硝的比例过高,导致火药容易受潮,爆炸效力低。而且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火药颗粒大、杂质多,无法充分燃烧。这些弱点都直接影响了火炮的威力。

那么火炮质量不行,用数量来凑如何?给人一般的感觉,清朝作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搞“炮”海战术应该不成问题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历次战役中,清军海岸炮在数量上远低于英军舰炮。

清军火炮效能怎样呢?鸦片战争时期广东大儒陈澧作了一则《炮子谣》,当时颇为流传,唱道:“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如此看来,清军火炮的作战效果似乎不怎么样。

据载,在虎门之战中,3000斤的火炮,射程约1200米,却未能损伤一艘英舰;厦门之战,共发射炮弹200余发,只有一发击中英军火药船。可见火炮的精准度不太理想,至少在炮击飘忽不定的英舰时是这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清军笨重的火炮都被固定在炮台上,大多没有炮架,即使有也不能左右旋转,也就是说射程、射击方向都无法改变;也没有瞄准具,发炮时完全靠炮手的经验来瞄准。这种打法,炮弹打到海里的概率近似于北京小汽车摇号中签。

因受铁炮材质、铸造技术的影响,广东铁炮大都是炮形大、口径小,所以炮弹也相对较小。5000斤大炮配置的炮弹才12.5斤,而英军1700多斤的卡龙炮配备的炮弹达到29斤。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