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中最常见的米虫有两种,一种是鼻子长长尖尖,体黑亮的玉米象,另一种是白白长长会吐丝,使米粒结成球团的外米缀蛾的幼虫。
其中又以玉米象最常见,这些米虫在30℃下,从卵到很明显可以看到的成虫大约需35天。但温度的变化对其发育有明显影响,对玉米象而言把温度降到18℃时,已完全无法发育,而外米缀蛾也不例外。如前几年的池上米事件。即使是真空包装,米虫的踪迹仍是处处可寻。很多厂商以为用无残留之熏蒸处理,就能完全解决米虫的问题,结果不只花了钱,米虫还是照常有。调查其米虫之发生原因,取样方法是稻谷经碾米后进入装袋前即取样新鲜米,再将米完全隔离一个月后检查其米虫发生率。原以为糙米的米虫应从稻谷而来,结果令人惊讶!在稻谷中最多数量的米虫—谷蠹,残留到米中仅有12.5%,但在稻谷中数量极少的玉米象,却高达56.3%,显示玉米象在碾米过程开始侵入米中为害。因为在碾米的机器中有许多储存槽,常会堆积残米,是玉米象最佳的繁殖场所,这些地方却是熏蒸时无法达到的隐藏死角。解决之道非常简单,既不用农药也不需花钱,只要常常花时间仔细清理这些死角及整理工作环境,使米虫没有生长繁殖空间,问题常可迎刃而解,且完全没有农药残留问题。另外制造好的包装米应尽量避免与米虫的发生源(退货…)相邻,因为米虫是会飞会爬的,当你尚未注意到时,它早已侵入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