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杂记》是清代文学家方苞创作的一篇散文,内容层次大意如下: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写狱中瘟疫流行,死者甚众的情况和原因。作者通过自己在刑部监狱中的所见所闻,详细描述了狱中瘟疫的严重性和惨烈状况,以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作者通过具体数字和生动描绘,展示了狱中瘟疫的恐怖和残酷。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进一步揭露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手段的狠毒和用心的险恶。作者通过描述这些人在行刑和对待犯人时的残忍手段,揭示了他们内心的险恶和贪婪。这些人的行为不仅令人发指,也暴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和腐败。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揭发奸吏贪赃枉法的罪恶行为。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当时一些官吏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的丑恶行径。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也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第四部分(第七段),揭露胥吏狱卒和奸民相勾结牟利的事实,说明当时的监狱阴森可怕。作者通过描述监狱中的黑暗和腐败,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和没落。监狱中不仅有残酷的刑罚和恶劣的环境,还有官员和狱卒的贪婪和腐败,这使得监狱成为了一个充满恐惧和绝望的地方。
总的来说,《狱中杂记》通过作者在刑部监狱中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监狱制度的残酷和不合理。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具体的事实,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深刻反思。同时,作品也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杂记”,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该文是“杂记”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 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
如用方苞提出的古文“义法”来衡量,繁复的材料 就是“义”,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 文章记狱中事实,在触目惊心的叙述中,间作冷峻深沉的议论。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 分。
第一段,自开头至“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写刑部狱中瘟疫流行情 景,揭露造成瘟疫的根源;第二段,自“余日”至“于是乎书”,写刑部狱中系囚之多的原因,揭露刑部狱官吏诈取钱财的罪恶;第三段,自“凡死刑狱上”至“信夫”,写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心狠手辣,揭穿刑部狱敲诈勒索的黑幕;第四 段,自“部中老胥”至“人皆以为冥谪云”,写胥吏放纵主犯,残害无辜,主谳者不敢追究,揭露清代司法机构的黑暗与腐败;第五段,自“凡杀人”至结尾,写胥 吏狱卒与罪犯奸徒勾结舞弊,揭露刑部狱成了杀人犯寻欢作乐、牟取钱财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