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按照《说文》排列的名称和次序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就其实质来说,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肯定,“六书”的性质不是完全等同的。或者说,“六书”不是从一个共同的角度对文字的观察和分析,而是从不同角度对文字的观察和分析。有的学者把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称为“四体”,把转注、假借称为“二用”,是有道理的。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就文字的形体结构规律来说的;转注、假借是就文字符号的运用规律来说的。
六书,首见于《周礼》,清代以后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六书是后来的人对汉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也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当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