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南诏历史一定要和缅族历史联系起来,南诏西开寻传,灭骠国,形成缅彝语支的缅族,有几件事不能否认,缅甸史上南诏段宗榜救缅,蒲甘王父子连名,902年南诏灭亡,945年蒲甘王朝立国,说明大量的南诏彝民移居缅甸,后期的缅王莽(蒙)应龙和南诏蒙氏同姓。
也只有强大的南诏才可能征服伊江,形成缅族,而不是什么白狼姜。
现在去到蒲甘看看8O0年前的壁画和云南彝族的衣绣何其相同,和云南彝族同样的跨包,同样的黄连茶树(黄连木),历史现在还是够触摸到的,比如云南人去缅甸叫走(夷)彝方,历史会过去,但不会消失,南诏之所以没有复国,是因为找到更好的家园,缅王阿努力托曾率兵至大理,故国已不存,要求取走佛指舍利,后只取走了玉佛,今天云南省博还存有来自大理三塔的五层宝盒,这正是装佛指舍利的。
再读读白居易的骠国乐,当时的南诏王简称骠信(骠国之王),南诏前期与唐朝关系较好,才会有骠国乐。
大理国段氏也是在滇东三十七部盟(彝)的帮助下才取得政权,因为其舅家是彝族。
云南史那么混乱,沐英"功不可没",平坟焚书,600年浩浩典籍,南诏十三王,大理二十二帝踪迹皆无。
只有大理三塔,南诏刻字瓦为我们留下一些踪迹。
只有把历史资料一点点汇聚,才能找到真相。
比如骠民族曾随南诏证服河内,缅甸史上骠苴底大败唐朝军队等等,事实是那时的骠已是南诏的统治区域,参加西耳河之战是必然的,说明那时上缅甸早已是南诏的蓄兵牧马之地。
南诏王曾迁三千骠民于滇中,今天楚雄市边上还有骠川这一地名。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向南挤压是万年不变的趋势,每次地球小冰期就会发生,最近的一次是30万满人打败2亿汉人,建立清朝,那时正是小冰期。
传说南诏失国后,留下的王族分散成茶,查,字,毕,阿等姓氏,散居开去,这些都是大理的彝族。
彝族人没有豪夺白族的南诏国历史,建立南诏国的蒙舍部落,为彝族与白族的共同祖先。
南诏国(738年-902年),古代国名,是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亦有“鹤拓”,“龙尾”,“苴咩”,“阳剑”等别称。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