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文言文实词虚词组成字(谏逐客书实词虚词整理归纳)

谏逐客书文言文实词虚词组成字(谏逐客书实词虚词整理归纳)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5-05-07 04:11:52

谏逐客书文言文实词虚词组成字

1.字音识记

蹇(jiǎn)叔 商鞅 (yāng) 鄢(yān)郢

搏髀(bì) 范雎(jū) 穰(ráng)侯

太阿(ē) 灵鼍(tuó) ????(jué)????(tí)

外厩(jiù) 傅玑(jī) 阿缟(gǎo)

窈(yǎo)窕 击瓮(wèng) 赍(jī)盗粮

2.通假字

(1)遂散六国之从(同“纵”,合纵)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同“纳”,接纳)

(3)而陛下说之(同“悦” ,喜悦、高兴)

3.古今异义

(1)窃以为过矣

古义:私下,谦辞。

今义:偷盗。

(2)疏士而不用

古义:不任用。

今义:不听从,事实上没必要。

(3)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古义:不分,不论。

今义:没有,跟“有”相对。

4. 一词多义

5. 词类活用

(1)西取由余于戎:名词作状语,向西

(2)蚕食诸侯: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名词作动词,值得珍惜

(4)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5)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使动用法,使……来

(6)强公室:使动用法,使……强

(7)故能明其德:使动用法,使……明显

6. 文言句式

(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判断句,“此所谓”“者也”表判断)

(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判断句,“此非……也”表判断)

(3)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判断句,“此……也”表判断)

(4)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5)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宾语前置句,“自虚”实为“虚自”,即削弱自己。状语后置句,应是“于诸侯树怨”)

(6)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应是“西于戎取由余”)

(7)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句,应是“于宛得百里奚”)

(8)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定语后置句,应是“夫不产于秦,可宝之物多;不产于秦,而愿忠之士众”)

重难探究

1.下列对文章第一段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便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B.第一段,从昔日 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

C.作者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 。

D.第一段最后笔锋一转,继续从正面推论无客卿会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 ,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解析:第一段最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

2.下列对文章第二段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二段,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 从皇帝的爱好着笔论证。

B.第二段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快意当前” 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

C.作者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

D.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 的背道而驰的。

解析: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

3.下列对文章第三、 四段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的第三段,从事实上论证逐客是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太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

B.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

C.将上面的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 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 一利一害, 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D.第四段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的结论,结束全文。

解析:从理论上论证逐客是错误的。

4.下列对全文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作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敌人,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在内使秦国虚弱,在外又和各国结怨,使国家陷于危地。

解析:“把兵器和粮食给予敌人” 理解有误,原文是比喻的形式,为说理服务。

归纳总结

1. 主旨归纳

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2. 结构图示

3. 写法赏析

(1)正反对比, 论述透彻有力。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利害对举,论述得透彻有力,无可驳辩。如第一段先君纳贤与秦王逐客的强烈对比,以及第二段重物与轻人的对比等,都是极好的对比论证。

(2)善用比喻, 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最突出的例子是以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已矣。”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人。此外,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以“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3)多用铺陈、 夸饰手法和排比、 对偶句。

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了天下珍物一段,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极富有文采。

名师支招

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也就是说,它阐明的是“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是以动宾词组的形式表达兼语词组的内容。在文言文中,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使动词。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中的“鸣”就是“使……发出鸣响”的意思。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危士臣”中的“危”就是“使……受到危险”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名词的使动用法有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两种,如:“舍相如广成传”中的“舍”就是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今尹南辕反旆”中的“南”就是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

词类活用:

西取由余于戎(《谏逐客书》)“西”,名词作状语。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来”,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来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谏逐客书》)宝,名作动,作为宝物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谏逐客书》)“蚕”,名词作状语。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却,使动用法:“明”,形容词使动,“使...明显”,或解释为“宣扬”。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