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植被分布规律(中国五大地貌)

丹霞地貌植被分布规律(中国五大地貌)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5-05-23 17:31:30

丹霞地貌植被分布规律

1 、植被水平分异

   (1)山顶的边缘效应。

在丹霞山顶的斑块中,山顶边缘一般土层薄或岩石裸露,生境恶劣,植被类型一般为干旱灌丛、草丛或地被层。在景观生态学中边缘效应是由于两侧不同的生态系统影响形成的,形成斑块之间的过渡带。在丹霞山块的顶部也有这种过渡带,但这种过渡带是由平缓顶部向光滑齐削、无生产力的陡崖坡的过渡。它不同于斑块间物种和生境的交叉传播渐变,而是由于山块呈孤立状态,在山顶的边缘存在“生境突变”,从而影响物种边缘与中心不同的植被类型。

(2)孤立山顶植被的环状结构。

丹霞山块孤立山顶由于特殊的生境条件形成了植被的特殊分布格局。山顶斑块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表现出从山顶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少,群落层的高度从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特点。

 (3)沟谷地带的水平分异。

在中国东南部亚热带丹霞地貌沟谷中,一般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其崖下坡顶与坡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在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一般会存在坡顶偏干性的灌丛-森林带、坡脚偏暖湿性的沟谷雨林层片及局部谷底湿地。因此,在平面上呈现出随地形变化的复杂植被类型图式。在丹霞山内,许多峡谷中有串珠状分布的小盆地或宽谷-峡谷组合,沟谷中常常生长着片状华南省藤群落,常见树木板状根、气生根、茎花现象和植物绞杀现象,大型木质藤本缠绕,被称为“沟谷雨林”。

2.植被垂直分异

(1)山顶效应与沟谷效应。

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块高耸,陡崖围合,山顶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通风良好,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物理性干旱,发育耐旱的植物群落。而丹霞坡麓、沟谷和小盆地往往被山块围合,温度较高,水分充足,故往往形成湿热的小环境,可称为“热岛+湿岛效应”,发育偏暖湿的植物群落。

(2)山块上的垂直分异。

亚热带丹霞地貌山顶常见的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硬叶灌丛;在岩壁上发育悬崖植被,一般是极耐旱、耐贫瘠、短命的植物或地衣、藻类低等植物。悬崖实际上构成了山顶植被和山麓植被的突变带,可见其垂直分异是由于悬崖造成的。

(3)崖下缓坡植被分异。

亚热带丹霞地貌坡麓上从高到低可出现偏干性的灌丛-森林带、偏暖湿性的常绿阔叶林带和沟谷雨林层片

丹霞山景区的植被物种主要以亚热带植物为主,在植被分布上存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一定分异规律。

水平分异主要表现在:孤立山顶植被类型的垂的环状分布:孤立山顶植被的边缘效应:孤立山顶面积对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植被的垂直分异主要表现在山顶-岩壁-缓坡-沟谷-冲沟植被类型的差异,各地貌部位群落外貌的差异。

地貌的多样性与群落的多样性是相统一的。地貌复杂多样的地区也是植被保护较好的地区地貌多样性与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相一致。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