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所大学里的中文系学生在日本侵略者占领校园之前上的最后一堂课的故事。
在这最后一课中,中文系的老教授以"国耻"为主题,向学生们讲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强调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他告诉学生们,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是伟大的,但是现在却被侵略者践踏和摧毁,这是中国人民的耻辱。
在这堂课上,老教授还向学生们讲述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鼓励学生们要坚定信念,为祖国的独立和尊严而奋斗。最后,老教授告诉学生们,虽然这是他们在这所大学里上的最后一课,但是他们要永远记住这堂课,要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传承下去。
这篇小说通过最后一课的情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怒,同时也呼吁中国人民要坚定信念,为祖国的独立和尊严而奋斗。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时隔70年,当二次大战中德国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践踏美丽的法国领土时,面对似曾相识的景象,人们不能不感慨历史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