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列举文章中一些马后炮不合理的论据: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这里所谓的贿赂百倍较秦所得,完全就是瞎说,没事实依据。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燕赵两国后亡与他们不赂秦没有实际因果关系,更多的是秦国先打强后打弱的战略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刺客不行
这里说燕国派刺客又是错的,和文章赂秦的观点自相矛盾,再说这也是马后炮,如果刺客成功了,他又是春秋笔法
这篇文章在论证“赂秦”这一论点上是有漏洞的。漏洞在哪呢?很少有人发现。
在第三段,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而国后亡。”那么这一段话其实是为了对比那些赂秦的国家,来肯定燕国和赵国的不赂秦。
但是仔细看战国后期的地图不难发现,赂秦的国家都是和秦国有很长的边境线,面对秦国强大的军力,割地实属无奈。因为都是同样的文化习惯和氛围,不存在民族冲突,妥协实际上是对民众的一种保护。这也是为什么诸多历史专家说中国走向大一统是必然的趋势。而赵国虽然和秦国也接壤,但是赵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保障,并且上党地区是一道天然的屏障,秦国一时半会很难对他们做到威胁。而齐国和燕国为什么不割地呢?不是说他们骨头有多硬,而是他们中间隔了广阔的领土,秦国威胁不上他啊。如果隔着国家割让领土,那就是:“亡郑以陪邻”,所以就没有赂秦。然而这里的表述说“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就显得过于美化不赂秦的国家,所以从天下大势来看,苏洵这段话描述并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