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三个都城分别是北都北京、南都应天和中都凤阳。明太祖朱元璋占领了应天之后,向西讨伐陈友谅,向东击败了张士诚,彻底站稳了脚跟。
应天可谓是朱元璋的崛起之地,但是朱元璋打下江山后,想要定都他的故乡,安徽凤阳。 洪武2年,徐达和常遇春带领明军北伐,把元朝的剩余势力彻底赶到了漠北,至此,明朝的江山统一了。于是,定都的事情开始被排上日程。
但是因为建文帝的削藩政策,燕王朱棣等人想要反抗,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最后成功称帝,史称明成祖。
明朝是宋朝之后唯一的实现全国统一的汉族封建王朝,于1356年攻占集庆路后,将其定为都城并更名为“应天府”。1368年正月,41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应天,改称 “南京”,另外朱元璋为了唤醒中原人民的抗元意识,在1368年3月攻占开封后,以开封为“北京”,是为明王朝两京制之端倪。只是那时的开封经历战争的严重破坏,早已没有北宋时的繁华和影响力,更名“北京”已经没有意义,于是朱元璋于1378年又撤销了开封“北京”的称号。 朱棣(永乐帝)即帝位后,改北平为北京,并在北京设行在六部。永乐四年(1406),诏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后,因组织对蒙古军的进攻,明成祖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在南京监国。永乐十三年又下令营建北京宫殿。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正式建成。九月宣布册诏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领八府一百三十三个州县,永乐十九年 (1421)二月,正式迁都北京,南京作为留都,辖有十四府一百一十个州县。两京所属府、州、县,皆直隶两京六部,号称南北二直隶。至此,明朝两京制格局形成。 1425年,永乐帝的继承者洪熙帝决定把首都迁回南京,不过 1425年后期他去世时,回都南京的活动停止,不久其继承者宣德帝再次确定北京为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