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蘵与灯笼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区别:
形态特征:
苦蘵:茎疏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多分枝;叶呈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全缘或有不等大牙齿,两面近无毛;花萼被短柔毛,裂片呈披针形;花冠淡黄色,喉部有紫色斑纹;宿萼呈卵球状,薄纸质,种子呈盘状。
灯笼果:具匍匐的根状茎;茎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密生短柔毛;叶较厚,阔卵形或心脏形,两面密生柔毛;花萼阔钟状,同花梗一样密生柔毛,与筒部近等长;花冠阔钟状,黄色而喉部有紫色斑纹,外面生短柔毛,边缘有睫毛;果萼卵球状,薄纸质,淡绿色或淡黄色,被柔毛;种子黄色,圆盘状。
生长环境:
苦蘵:分布于中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美洲等地,常生于海拔500~1500米的山谷林下及村边路旁,喜土壤肥沃湿润的环境。
灯笼果:原产南美洲,中国广东、云南有栽培,或成野生而生于海拔1200~2100米的路旁或河谷。
经济价值:
苦蘵:嫩茎叶可以炒食、煮汤,成熟果可以生食,味道稍酸。此外,它还是一味中药材,具有清热、利尿、解毒、消肿的功效。
灯笼果:果实成熟后酸甜味,可生食或作果酱。植株全草均可入药。
综上所述,苦蘵与灯笼果在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以及经济价值方面都存在显著区别。更多关于两者区别的信息,可以查阅植物学相关书籍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