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至深友情
柳宗元是在安史之乱后的第十年出生的,刘禹锡比他大一岁。在公元793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柳宗元21岁,刘禹锡22岁,两个人同时中举,同一年,他们都被分配了工作,都在京兆府做事,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他们的友情。
进入仕途之后没几年,这两个人就分别凭着自己的才华,都在长安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于是他们俩被同时并称为刘柳。没过多久,他们又在同一年都被派进了中央御史台工作,这两个文豪还在同一个部门,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人的三观思想都是非常一致的,他们都是站在改革一方的那个时候,有一场变革叫做永贞革新,而这两个人全部都参加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改革,他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坎坷一生。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想要改革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只经过了几个月,这场革新就失败了。于是刘禹锡和柳宗元就被罚了,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
刘禹锡和后来的苏东坡性格是非常相近的,两个人性格都非常的开朗,所以他被贬到湖南之后,倒是也落得一个清闲自在,但是柳宗元就不一样了,这个人性格非常内向又拘谨,到永州之后没有半年的时间,母亲就因为水土不服而去世了。
柳宗元刚去了永州的时候并没有买办房屋,只是住在寺庙里面,因为那个时候他还心存幻想,觉得自己可以回到朝堂之上,可是他们被贬的一年之内,朝廷曾经下发了三次文书,让他们断了回京的念想。这之后,柳宗元才开始慢慢的劝慰自己,就既来之则安之吧。
后来柳宗元就在永州买了一块土地,把它改名为愚溪。也就是在愚溪附近,他写下了非常著名的《永州八记》。柳宗元写出了非常多的山水游记和山水诗,人们都觉得可能这些山水能够慰藉这个孤单的灵魂,以为他会像欧阳修一样,即便是被贬官也依然能够开怀大笑,但是他不是欧阳修,也不是苏东坡,甚至连自己的好友刘禹锡都比不上。即便他每天混迹在山水当中,但是,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心怀抱负。
他写了溪居,以为自己能够安然的待在这山水风景之中,但事实上他做不到。后来他写了这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才更是他自己的心境。于是他就这样在山中呆了十年。
两个人在患难的时候柳宗元和刘禹锡都会彼此互相写信,互相鼓励对方,于是十年过去了,朝廷开始需要有一些栋梁之才,回到朝廷当中,于是两个人就得到了回到长安的机会,他们两个人重新在长安团聚,希望能够为国家继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好日子没过几天,刘禹锡又闯祸了。
我们之前说了刘禹锡这个人性格非常的开朗,但是有一点大嘴巴。他回到了长安之后非常高兴,高兴之余,就忍不住得瑟,于是他就写了一首诗,说尽是刘郎去后栽。于是立刻就有人抓住他这个小辫子,给上面领导打报告说刘禹锡太张狂了,这十年一点儿都没有反思。
上面领导知道了之后非常生气,于是又把刘禹锡给贬到了播州,这还不解气,他们觉得柳宗元和他是一伙儿的,也就一起把他贬官,把柳宗元贬到了柳州。
柳宗元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非常难过,不过他并不是因为自己被牵连而难过,而是因为刘禹锡。那个时候,播州在贵州,非常偏远,属于穷山恶水,刘禹锡有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这一下可怎么扛得住呀。
于是这个时候柳宗元拿起笔写了一份申请书,请求让自己去刘禹锡的播州,让刘禹锡去柳州,而且说这是自己的意愿,绝对不反悔。这就是我们非常出名的以柳易播的故事。
这件事情传开了之后,大家都非常的震惊,觉得这才叫做友谊,就有很多的文豪为这件事情专门写文章。后来连皇帝都知道了这件事情,于是特别允许刘禹锡不用去播州了,可以改去条件稍微好一点的连州。
柳宗元到了柳州的时候,已经44岁了,那个时候他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他到底是怎么看待柳州的新山水?我们是不知道的。但我们知道的是,他到了柳州之后,就彻底的放弃了回京的念头,他在柳州实行了很多的政策,改善风俗,发展农民,解放奴婢,使得一方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柳州的条件并不好,他送不出给友人的书信,所以每当秋天的时候,他就会想念长安。柳宗元的心情越来越抑郁,再加上性格又比较内敛,不懂得发泄,更没有人家刘禹锡想得开,一路上的风霜,加上自己人生的坎坷,一直在不断的摧残着柳宗元的身心健康。于是在元和14年的时候,柳宗元去世,年仅46岁,还留下了一个只有四岁大的儿子。
柳宗元去世之后,刘禹锡接到了消息,他很快赶来为他处理了后事,并且亲自把他的孩子抚养长大。之后还对柳宗元这一生所作的诗词都作了整理,编出了30卷的《柳河东集》,并且为它写了序言,至今都还在流传。
在柳宗元去世之后,刘禹锡又生活了20多年,这两个人的友情,一辈子都是相互扶持,是非常值得我们后世敬佩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与柳宗元同年进士及第,从此相识而成莫逆之交。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已是一个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颓废朝廷,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了匡扶大唐社稷,救生民于水火,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于永贞元年(805年)实行了变革运动——“永贞革新”。
当时王叔文、王伾实行改革的时候,因触犯到宦官与藩镇的利益,不但为一批宦官痛恨,还为不少大臣所贬义和反对。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纷纷攻击“二王”。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也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仅仅半年,革新便惨遭失败,宪宗下诏书把八个官员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官名),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柳宗元和刘禹锡便是“八司马”之一,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被贬的行进途中,又接到朝廷的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 司马。随后,还下诏规定:“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从此,“刘柳”跌至政治漩涡的深渊,也让两人年轻时“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理想一步步走上破灭。为此,柳宗元曾在《冉溪》一诗中不由自主地感叹道:“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赴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两个人分别在朗州和永州一住就是十年。元和十年,一个好消息终于从天而降,当年的“八司马”除了韦执谊、凌准已死于任上,其余六人都被一纸诏书召回京城,重新委派工作。刘禹锡和柳宗元终于又回到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