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愠”一词通常表示“发怒”或“怨恨”的情感。它通常用于描述人的情绪状态,表示某人对某事或某人感到不满或生气。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吗?”在这里,“愠”表示一种冷静和宽容的态度,不因他人的无知而动怒。
此外,“愠”还可以表示内心的烦恼或忧虑。例如,《岳阳楼记》中有一句:“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里的“愠”可以理解为“忧虑”,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担忧。
总之,“愠”在文言文中通常与负面情绪相关,但也可以用于描述冷静、宽容的态度。在不同的语境中,“愠”的含义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与人的情感状态有关。
愠是恼怒生气的意思,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愠就是生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