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工程是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导的一项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旨在实现人类的月球探测与利用。以下是嫦娥工程的几个特点:
1. 长期规划性:嫦娥工程是一个长期的探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嫦娥一号于2007年成功发射,完成了绕月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第二阶段是嫦娥二号于2010年成功发射,实现了绕月探测并成功着陆;第三阶段是嫦娥三号于2013年成功发射,实现了着陆与巡视。
2. 主动探测与被动探测相结合:嫦娥工程同时进行主动探测和被动探测。主动探测指的是通过嫦娥探测器主动进行勘测、采样和实验等科学任务,如巡视月球表面、测量月球空间环境等。被动探测指的是在探测器上搭载科学仪器,接收来自月球的信号并进行分析和研究。
3. 着陆与巡视能力:嫦娥工程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实现了月球着陆与巡视的能力。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都携带了月球车,成功实现了在月球表面的移动和巡视任务。
4. 国际合作:嫦娥工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开展合作项目。其中,中国与俄罗斯进行了嫦娥地月转移轨道器(嫦娥五号)的合作。
5.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嫦娥工程的实施推动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和提升,在航天器设计、火箭技术、通信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嫦娥工程也促进了基础科学研究和航天技术的创新。
以上是嫦娥工程的主要特点,它标志着中国在探测月球与探索太空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未来探月任务和太空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起点高”精准地概括了“嫦娥工程”的特点:国际上探月初期一般都是向月球发射一个探测器,从月球附近掠过,第二步是直接撞击月球,有了经验以后才环绕月球飞行;而我国的探月规划,第一步就是绕月飞行,第二步是实现落月和月面巡视,第三步是取样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