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为何称崇明。
据传,唐朝时,长江口涨起了东西并列的两个沙洲,略小的东沙呈圆形,象个太阳,较大的西沙卧蚕状,两头尖尖,恰似一轮弯月。
日月并列而成明字。
至于崇明的来历,就更玄了。
有人说“崇”字有高意,高出水面故曰“崇”。
有人说海岛新涨之时,潮落露出水面,潮涨淹于江,忽隐忽现,时有时灭,故人们称之为祟明。
后来祟明逐渐增高,且堤岸坚固,再不“鬼鬼祟祟”了。
百姓大为震惊,以为天赐神功,纷纷烧香叩谢。
这时再称祟明,就大不敬了。
有人提议,“崇”与“祟”相仿,又有崇敬之意,何不改“祟”为“崇”呢。
还有个故事说,从前海岛人常闹眼疾,许多人成了盲人。
龙宫中神蚌变成郎中上岛为民治病,谁知被一恶财主设计捕获,百姓愤怒地砸死了恶财主,将神蚌救至江边。
神蚌得水便显神威,竭尽全力窜上天空,张开蚌壳,舍身掏出身上的明珠,照得海岛上眼疾者和盲人重见光明。
海岛人为感戴神蚌的功德,便把自己的海岛取名为重明。
后来被官员误写成崇明了。
这些都是听老一辈说的,真正的由来我也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