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尼斯的媒介理论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他提出了"媒介偏向论",认为每种媒介都有其时间和空间的偏向性,这种偏向性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文化状况,以及政治形态。例如,偏向时间的媒介(如石头、羊皮纸)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维持王朝稳定,但不利于远距离沟通和信息传播,因此王朝疆域往往不广。
其次,英尼斯的媒介观是一种泛媒介观,他将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中的物质技术均作为一种媒介环境来加以研究。他认为,凡是能够负载信息的物质都是媒介,并进一步指出,“对其他文明偏向的兴趣本身就可能暗示,我们自己有偏向……一种媒介经过长期使用之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它传播的知识的特征”。
此外,英尼斯还深入地探讨了带有时间偏向性和空间偏向性的两种媒介的特质,以及时空偏向性对社会的影响。比如,口头传统这类偏向时间的媒介借助人际传播,可以承载丰富的内容,但因为受限于物理传播范围和时间的流逝,通常只能在小范围内流传。
总的来说,英尼斯的媒介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不同媒介的内在特性及其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机制。
媒介情境论主要有三个观点: 第一,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媒介为情景的关键因素。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 (物质)环境 (具体的地点如卧室、大礼堂、公园等)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第二,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种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境重叠时,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第三,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梅罗维茨认为,在现代社会,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后者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其中以电子传播媒介对社会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最为令人瞩目,因为它能更有效地重新组织社会环境和削弱自然环境及物质 “场所”间一贯密切的联系。首先,它促成了不同类型的受众群的并合。其次,电子媒介还促成了原来接受情境、顺序和群体的改变。最后,电子媒介使原来的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