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关,亦称“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清姜河岸。因置关于大散岭而得名(一说因散谷水而得名)。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遗址、范围为南起秦岭梁,北至二里关。
散关设于西汉(一说散关之名最晚当始于秦代),废弃于明末。现在关址处立有:“秦岭”石碑一块。在散关岭上的古散关关门遗址东面,立有“古大散关遗址”石碑一块。
大散关是关中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来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之咽喉,“关控陡绝”,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史记》所载:“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因而,这里也就成为了历代兵家看重和必争之地。历史上争夺散关之战有70多次。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采取韩信之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中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经由此关;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进入散关至陈仓;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自陈仓过散关;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南宋初年,金兀术为打通入蜀通道曾和南宋名将吴蚧反复拉锯于此。上述这些战争的发生,无不表明大散关在军事上的重要.
大散关因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古以来是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不仅如此,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及普通;老百姓游览之地。据传“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的诗;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等,特别是宋代陆游、苏东坡有关大散关的诗最多,影响也最大。伫立关址,纵目远眺,但见群山叠嶂,古木翁郁,两侧的山峰如卧牛,如奔马,又像密不透风的天然屏障。大散岭下,清姜河激湍奔流。这里的自然风光特别优美。
大散关的山门,具有古代营寨式的建筑风格。山门匾额是赵祖康民国25年写的“古大散关”四个大字。山门楹联刻制了宋代诗人陆游“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
进入山门,正面是一座古建大殿。这是新修的陆游祠。
陆游是宋代山阴人(今浙江绍兴)。我国宋代芒名涛人。公兀1169年,抗金主将王炎任四川宣抚使,统领川陕抗金。他任用了46岁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陆游襄赞军务。陆游身着戎装,亲临前沿大散关,执剑守关,跃马杀敌。并在大散关写下了很多忠诚保国的诗篇。
祠正中为陆游巨像,身高3米。陆游手持诗稿,昂首注目远眺,气态轩昂,表现了一代文武全才诗人的不凡气质。像后高悬着仿舒同先生题写的“千古风流”四个大字。两侧墙壁上绘制了陆游生平壁画,工笔重彩,栩栩如生。后墙上还书写了陆游在大散关所作的诗篇。整个陆游祠严整肃穆,端庄大方。
院内东侧一块巨石上镌刻了“饮马泉”3个大字。相传是三国关云长的坐骑赤兔驹过散关时,用马蹄刨出来的泉水,至今不涸。
一条由99个台阶连接的上关山路,像一通天梯,绕过陆游祠直通关岭。难怪唐代诗人王维在中写道:“危经几万转,数里将三休”。上了关岭,路旁紫藤盘绕,橡树成荫。盘山而上,便见军事战壕分布在关岭的悬崖边上。
关岭南端有一座青砖砌筑的烽火台。这是当年报告敌情消息的设施。据观察,从益门镇到秦岭梁就有几个烽火台。几经沧桑,现已荡然无存,只有大散关岭上仍存有古时的残砖遗址。
登上烽火台,放眸四瞧,东观川陕公路,车水马龙;南望穿山越岭;西眺散水奔流,诸峰峥嵘,秦岭主峰,直插云天;北顾关岭,青山重重。
古散关上,有座5间2层敌楼,横锁关口。敌楼上悬挂着郭沫若先生“大散关”3个行草大字,古朴凝重,浑厚遒劲。
敌楼北墙上是巨幅山水画《大散关图》,为游人展示了古大散关的风采;南墙上是工笔重彩画《抗金图》。
敌楼西侧,民族英雄吴蚧、吴磷雕塑组像迎面而立。雕塑风格整体概括,雕法明快,造形生动,有石雕效果。吴氏兄弟是宋代名将,宋史有传:甘肃静宁人,能文善武,屡立战功,曾在大散关击败金兵10万,名垂千古。给后世留下了“三秦雄关名千古,二吴豪气传万年”的美唱。
敌楼北面有眼“龙泉”,泉水清冽甘甜,从未干涸。据传每遇大旱,当地百姓上山求雨取龙泉之水,下山供养,便有大雨而降,使五谷得以滋润,让万民免遭饥荒。
大散关上有一块奇石,上有一条白蛇,天然生动。过去人们旅行,到了这里,见到此石,便知已到大散关了。因此有大散关白蛇指路之说。据民间相传,当年白娘子为救许仙,到长寿山去盗灵芝草,被白鹤童子发现,交战于白云之上,被白鹤童子砍伤了头,掉在地上,落在大散关这块大石之上,就成了化石。
大散岭上,还有一座白菩萨塑像,站立于青山白云之间,端庄秀美,慈祥可亲。这就是民间所传的观音菩萨过散关。相传岐山下有一村女,长得十分丑陋,村民都讥笑她永远嫁不出去。姐妹们也不愿与她来往。忽有一日,嫂嫂从她门前经过,闻到屋里异香之味,就偷偷从窗外观看,发现丑女卸掉头套,现出本来面目,长得眉清目秀,十分美藐,不由叫出声来。“丑女”发现已有人识破了她的秘密,就在当天夜里,离家出走。她向着南方,沿着陈仓道前行。来到大散关上,见山势险要,风景优美,就站在散关岭上,想歇口气,看看故乡。忽听一声鸡叫,她知道天已快亮,急忙向前奔去。到了散关西边山上,东方已露出鱼肚白,她再也走不动了,就坐化在那里。后来人们就把那座山叫“观音山”,还在山下修了一座观音堂。苏东坡一首《斯飞阁诗》,使人们神往。现已在大散关北岭斯飞峰上新建了座斯飞阁,在“东坡吟诗处”塑了苏东坡塑像。
人们登临斯飞阁,真正可感受到“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的奇境。大散关北部有五峰竞秀的自然风光,登上山峰,脚下云海翻滚,头上白云朵朵,路险峰秀,山高水长,使人如临仙境。故有“小华山”之称。
王维《大散关》云:“蜀门自此通,谷口望若合。日月互蔽亏,阴阳隐开阖。微径临深溪,马蹄畏虚踏。泉流乱石中,砰訇肆击磕。时节已初春,气候如残腊。黄叶间青条,风吹鸣飒飒。时见采樵人,行歌互相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