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秧歌是流行在山西省太原市南北郊区农村的一个民间戏曲剧种,当地群众叫“社儿”,祁县太谷一带的群众叫“上路秧歌”。过去一度曾把太原秧歌和祁太秧歌,统称为晋中秧歌,终因艺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两地艺人各自不同的艺术创造,又发展了它们之间的差别,逐渐演变成两个各有千秋的姊妹艺术品种而流传到现在。太原秧歌是晋源区文化馆保护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太原地区除晋剧外唯一的地方剧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秧歌艺人杜二清接过太原南郊秧歌剧团,又自筹资金和徐拖福等人招收学员,进行太原秧歌的教学、演出。1983年,由学员崔云冬和杜芳香主演的《翠屏山》在省城太原演出一炮打响。原定在省公安礼堂的三场演出,不仅场场爆满,还临时加演了一周的戏。《翠屏山》也成为太原秧歌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2017年,以崔云冬为代表的几位太原南郊秧歌剧团师兄妹们,凭借一股对戏曲的热情和敬业精神,又自筹资金恢复起来太原秧歌的演唱,并且组织汇报演出,陆续恢复了传统剧目《翠屏山》《狮子楼》《杀狗》《日月图》《庆顶珠》《伍子胥过江》等,又编创了许多贴时代生活的小戏《龙城新貌晋源情》《双喜临门》《这就好》《护航》等。
从2017年恢复至今,秧歌剧团的足迹几乎走遍太原晋源区的90多个村庄,30多个社区,成为宣传党和政府好政策最基层前沿的文艺排头兵,同时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让大家在传统艺术形式中寓教于乐。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说:“以民歌小调为主的太原秧歌,展现出极大的地域差异,其身段表演亦自具规律,这些沉潜在基层的戏曲形态是涵养山西戏曲文化空间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