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李贺诗歌赏析(李贺的《秋来》全文及赏析)

秋来李贺诗歌赏析(李贺的《秋来》全文及赏析)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5-08-18 12:51:59

秋来李贺诗歌赏析

作品赏析

此诗写秋天来临时诗人的愁苦情怀,从其阴森料峭、鬼魅飘飘的风格来看,就是一首“鬼”诗。

诗开头一、二句点出“秋来”,抒发由此而引出的由“惊”转“苦”的感受,首句“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的强烈。第二句“啼寒素”,这个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络纬啼声时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惊”与“苦”。 这一、二两句是全诗的引子。一个“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

三四句“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上句正面提问,下句反面补足。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感慨万端,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自己写下的这些呕心呖血的诗篇,又有谁来赏识而不致让蠹虫白白地蛀蚀成粉末呢?”情调感伤,与首句的“苦”字相呼应。

五、六句紧接上面两句的意思。诗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深深为世无知音、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所缠绕折磨,似乎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诗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灯明灭之中,仿佛看到赏识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洒窗冷雨的淅沥声中,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吊问他这个“书客”来了。这两句,诗人的心情极其沉痛,用笔又极其诡谲多姿。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却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凭吊这种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对死者做,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雨冷香魂吊书客”,诗人画出了一幅十分凄清幽冷的画面。

七八句而且有画外音,在风雨淋涔之中,他仿佛隐隐约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遗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诗人表面上是说鲍照,实际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不遇,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这是一首著名的“鬼”诗,其实,诗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鬼”,而是抒情诗人的自我形象。香魂来吊、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等形象出现,主要是为了表现诗人抑郁未伸的情怀。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阴冥世界寻求同调,感情十分悲凉

赏析李贺的《秋来》这首诗:

句解:

首句“秋来凄管变萧条”写秋景,渲染气氛。秋天一来,落叶纷纷,草木萧索,让人感到凄凉凋敝。这里的“变”字用得极妙,从正面点明是在夜深人静、凄清悲切的深夜,并在“凄”、“萧条”中为引出下面的诗句埋下伏笔。

次句“月过中秋十二圆”,写月亮。中秋时节,月亮应该是最圆的,然而诗人却说它“十二圆”,这是因为月亮每月都有圆缺,圆了又缺,对常人来说,也许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对多情的诗人来说,那月光的乍圆还缺,就会勾起诗人无限的遐想。

接下来的两句是写诗人屏风上题诗的。一个是“泪墨”,一个是“凝眉迟睡意”,二者之间用“不堪”搭桥。“泪墨”用的是晋代张芝的故事。张芝曾因为书法精妙而把家里的布帛用尽,又用衣服写字,后被尊为“草圣”。“泪墨”句写的是诗人因读屏风上的题诗而感动,以至泪流满面,用衣袖去写诗。李商隐曾有“袖手无言味最长”(《随师东》)的诗句,诗人这里可能是受此启发。“不堪”是“不能忍受”的意思。此句与“泪墨”并用,把诗人对屏风上题诗的感怀之情充分表现出来。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情绪。“青简一编书”,是指诗人用青色的竹简写成的诗。“青简”这里指的是竹简,而不是指青色的书。青色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书写颜色,因为这样的颜色比较醒目,不利于长久保存,所以只用于写诗。这里的“简”是“片”的意思。“一编书”指的是不多、一点点。诗人把自己用青简写成的诗看得很轻、很少,很不值钱,从而体现出诗人那种轻视自己诗作的态度。

词解:

萧条:萧条、凄凉。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

不堪:不能、忍受。

书:写、写字。

赏析评价:

这首诗的首句以凄凉萧条的气候特征渲染气氛,一个“变”字既点明是在夜深人静、凄清悲切的深夜,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秋夜的无限景象。次句以“月过中秋十二圆”反衬残月的破碎与不全。这两句将自然景色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将月夜的景象与诗人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为下文做好了铺垫。第三句以张芝的传说和李商隐的诗句引出诗人自己的事。结句诗人将自己用青简写成的诗不值钱的表现与张芝的草书、李商隐的吟诗的环境与心情相比,反映出当时社会重书法轻诗歌的不正常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不平之感。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