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称庠,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庠生也就是秀才。
清继明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秀才中部分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如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也不能做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庠生分三种,即廪生(廪膳生员)、增生(增广生员)、附生(附学生员)。另外还有一种叫例生。
1.廪生。廪lǐn,米仓。廪生,由官府给予一定的读书补助,即廪米,洪武年间每月廪米六斗(七十多斤)。但享受廪米的名额有限,一般县学20名,州学30名,府学40名而已。
2.增生。随着经济发展,读书人越来越多,国家又增加了入庠读书的人数,增加的这一部分人叫“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增生不享受廪米补助,但名额也有限制,一般县学增生20名,州学增生30名,府学增生40名。
3.附生。再后来,读书人又更多了,于是在廪生、增生之外,又额外增加名额,又增加的这一部分人叫“附学生员”,简称“附生”。
只有当廪生、增生名额出现空缺时,后边的才有机会递补上去。看来,要成为众庠生中的廪生,享受廪米补助也不是容易的事。
4.例生。例,即援例,指按照国家规定价格,通过捐纳钱粮入庠读书者。
秀才的待遇:中了秀才,民间称之为“相公”,见县官不跪,口称“学生”。可以不服兵役、徭役,不受笞刑,受刑者先要剥夺功名。可出任官府幕僚,可任私塾先生,或管家、掌柜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