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鼓舞
木鼓舞,贵州省台江县、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
2、古瓢舞
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桐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琴的面板有四个音孔,一根音柱,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鸣箱内,古瓢琴既是男青年们舞蹈时手上的道具。
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乐器,古瓢舞,一直是围着圆圈跳,由两个男子拉古瓢和四个以上的姑娘一起跳。更多的是人们围成两圈。
3、踩鼓舞
是年节、喜庆集会,尤其是农历三月“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歌边走入场内,然后继续歌唱并击鼓伴之。
4、板凳舞
板凳舞是舞阳河流域苗族(俗称高坡苗)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其特点是节奏热烈,舞姿变化不大而又饶具风趣,道具简便,参与性强。
5、赐鱼舞
赐鱼舞是在“拾官人”活动中所跳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主要流行于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广东等地,
6、芦笙舞
芦笙舞,贵州省、云南省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唐代的时候宫廷就有了苗族芦笙舞蹈,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
20世纪80年,芦笙舞经过发展形成了女子芦笙舞,苗族有女不吹笙的习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子吹笙并与男子同舞已屡见不鲜。其动作、乐曲均与男性芦笙舞大同小异。
7、扇子舞
扇子舞,汉族传统民间舞蹈之一。哈尼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扇子舞”是朝鲜族代表性的舞蹈,最早源于朝鲜族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如今,扇子舞已成为中老年喜闻乐见的锻炼方式。
8、狮子舞
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
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