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对性的原则
班会的设计在内容上没有一定的限制,但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进行。
2.走心式的原则
教育是引领学生心理成长的学问,德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让学生从心里认可我们的观点和理论,感动于我们讲述的故事和实际,这才能使学生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3.时效性的原则
一般的情况下,主题班会的教育周期没有固定,但太频繁的主题班会,往往准备不充分,缺少实质性的内容,效果不理想,而太长周期的主题班会,却又积压太多问题,会让管理疲于应对。
4.创新性的原则
主题班会的开展,除了其德育本身的意义外,班会活动的本身就是一个学生成长的机会,是学生主体能动性得以展现的舞台,也是学生能力得以培养的有效途径。
5.延展性的原则。
一个成功的主题班会的开展,必定有很好的课堂效果,也达到了班会设计的初步目的,但这代表这个教育主题的圆满结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跟进、反馈,并进行阶段收获的过程。
.目的性原则
设计主题班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班上主要的、大家又感兴趣的问题,明确目的,确定主题。主题班会的目的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和班级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全面而充分地发展。从大的意义上讲是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从具体要求上讲,要明确教育什么,教育到什么程度。因而,班主任要注意主题本身应具有深刻的教育性,切忌搞形式走过场。
2.时代性原则
主题班会的主题内涵,围绕主题所确定的内容以及活动的全过程都要符合时代要求。因此,班主任必须认真研究,把握时代特点和要求特别是社会转型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指导学生设计出学生自己容易接受并且乐意接受的主题班会,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针对性原则
主题班会的主题应有的放矢,主题的选材、班会的形式应依据学校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因此,班主任必须事先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使班会活动的开展,既不落俗套、走马观花,又不会变成“变相补课”,而是新颖别致,充满生机,全体学生都十分乐意并主动参加。
4.主体性原则
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组织领导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因此,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班会活动。班主任必须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善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岗位、有职责,当家作主,动手动脑,有相对的自主权和发言权。
5.情境性原则
主题班会的地点应精心选择、设计、布置,使之生动活泼,具有典型性和艺术性,以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应根据主题的内涵指导学生选择、设计、布置班会举行的环境,以环境突出主题、烘托主题、深化主题,力争以景育人。当然,环境的选择、设计和布置必须考虑实际情况,切忌舍近求远、铺张浪费。上述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贯彻运用时要注意综合性、整体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