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环境要求。羊肚菌属低温高湿型真菌,其生长期较长,除需较低气温外,还要较大温差,以刺激菌丝体分化。菌丝生长温度为18~22℃;子实体形成与发育温度为4.4~16℃,空气相对湿度为75%~90%。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忌强烈的直射光。因此,大棚栽培地点更好选择在杨树林中。栽培时间应在10~12月。
2.栽培料配方(可任选一种)。①粉碎的玉米芯42%、纯木屑20%、豆壳13%、麸皮20%、磷肥1%、石膏1%、糖1%、草木灰2%。②细木屑75%、麸皮20%、磷肥1%、石膏1%、熟腐土3%。③棉籽壳75%、麸皮20%、石膏1%、石灰1%、熟腐土3%。
3.制袋接种。按料水比1∶1.4将配方料拌好后堆积发酵20天,采用18厘米×33厘米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料,每袋装料500~600克,在100℃条件下灭菌8小时,即可接入菌种。采用两头接种法,封好袋口,置于22~25℃温度下培养30天,菌丝可长满袋。菌丝满袋后5~6天,即可栽培。
4.培育子实体。大棚经过消毒后,先在每层床面上铺塑料薄膜,其上覆盖3厘米厚的熟腐土,均匀压 平,然后脱去塑料袋的菌棒,挨个排列在菇床上,每平方米床面可排18厘米×33厘米的塑料菌袋40个。摆好菌棒后用喷壶均匀喷水1次,然后覆盖细土3~5厘米,表面再盖2厘米厚的阔树叶,保持土壤湿润,待1个月后可长出子实体。一般10~12月栽培,次年3月初至4月初即可出菇
1、菌种品种选择
现已栽培出有变红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尖顶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粗柄羊肚菌与普通羊肚菌等品种。
2、菌种分离
菌种分离必须通过选取以及鉴定,在出菇实验后,才可以大量生产,菌种分离温度要在20℃条件下进行,在4天的时候可以初生菌落,于无菌环境中挑出菌落尖端完成纯化培养以及扩大培养。
3、菌种制备
菌种主要包括母种、原种与栽培种。母种生长周期为7-14天左右,生产过程中会有一定损耗,合理栽植是16.5 支/hm2。原种与栽培种是15cm×28cm营养袋,一袋600g。原种和栽培的生长周期是20天左右,菌种长满后,可以放置在4℃的条件冷藏,时间不应当超过十五天。
4、菌丝培养
菌种需要在相关单位购买,菌丝分布均匀,为淡黄色。栽培配方可以用木屑75%,面筋20%,磷肥1%,石膏1%,腐殖质3%,蘑菇珍品1%。装料后进行高温灭菌,然后接种菌丝,然后在培养室中培养1个月。
5、温湿度管理
羊肚菌的菌丝适宜温度为18-22℃左右,孢子萌发的适温在18-22℃左右,子实体在温度10-20℃可以正常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5-18℃。羊肚菌种植对湿度有要求,培养基含水量要在60%-65%,空气湿度在80%-90%为宜,羊肚菌的菌丝在生长时,土壤含水量一定要在50%左右,湿度可以稍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