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原名叫什么

沾化原名叫什么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07-10 17:00:09

沾化原名叫什么

沾化,是由招安镇升为县级行政区的,始置时仍名招安县,治所今沾化古城镇。招安镇升为招安县的时间,多记载为北宋庆历二年(1042),而《宋史》记载为庆历三年(1043)﹝《宋史·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招安。(上。庆历三年,升招安镇为县。熙宁六年,省为镇入渤海。元丰二年复为县。)﹞。《山东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完全篇》:“招安:北宋庆历三年(1043)升渤海县之招安镇为县。熙宁五年(1072)省招安县,仍为镇。元丰二年(1079)复为县。金明昌六年(1079)改名沾化县。”县名沿用至今,1957年,县治所迁至富国镇。

招安镇,始建于唐代垂拱四年(688),属棣州渤海县﹝《旧唐书 》:渤海,(唐)垂拱四年,析蒲台、厌次置﹞。其名称含义据传说是“招抚海盗而得安”的意思。从“招安”这一地名命名中,也可想象唐武后统治下的边远海隅,社会秩序不稳,民不聊生,匪盗动乱的状况。清光绪十七年版《沾化县志》记载:“绿林名啸聚,日昼敢横行;市井锋迷望,潢池镝乱鸣。”反映了这时期的历史。为巩固政权,唐政府在渤海海滨建起了“镇戍”,采取镇压与怀柔相结合的手段,“招抚安顺”匪盗,使社会秩序隐定下来,以“招安”命镇。

招安镇升为招安县一百多年后,在金的统治下,可能出现了一段社会稳定、百姓安乐的局面,当局和百姓可能都觉的“招安”这名不雅,与时局也不协调,认为得改一改名字。金明昌六年(1195),将招安县更名为沾化县。

“沾化”一词的来历,已查无实据。

(一)据说是由汉宣帝与即任渤海太守龚遂的一段对话“海濒遐远,不沾圣化”演化而来,沾化《旧志》从其说。

清光绪版《沾化县志·沿革》:“沾化为县自金始,于钦《齐乘》云:‘汉龚遂为渤海太守,海滨之民复沾圣化,故以沾化名。’”

《汉书·龚遂传》记载:汉宣帝刘询即位之后,渤海郡及其邻郡收成不好,盗贼纷起,郡守治理不力,镇压也不能平息。丞相御史推荐龚遂,宣帝见其貌不扬,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龚遂到渤海郡,用安抚之策,“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

(二)沾化: 《汉语大词典》解释“接受教化;感受德化。”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载有:“佛法玄妙,英賢繼軌,無為守道,含識霑化。”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后有“得沾化雨”典故;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恳究原情,遂断完聚,异乡沾化。”(意:接受教化);《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老师文章山斗,门生辈今日得沾化雨,实为侥幸。”;近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春风时雨同沾化,绛帐应输锦帐多。”(意:滋润化育)

(三)关于沾化县的由来,黄河口地区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很早以前,招安县是黄河入海的地方,土地肥沃而荒凉。随着后来人口的不断迁入(其中有不少犯了事前来避难和被流放的人们),人烟逐渐多了起来,朝庭在这里设县,初名郢县。建县多年这里并不太平,有的县令无奈之下一走了之,还有的被当地的暴民打死或杀死,州府屡屡来此征剿都没成功。后来朝廷为了笼络人心,将郢县更名为招安县。虽叫招安,却根本招不了安,仍是出名的难治之地。

某年,朝庭一大臣的儿子叫任荃,考上了新科状元。他对朝廷内部勾心斗角非常厌恶,决定远离京都,自荐到边远的招安县当县令,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和应允。

招安县虽然荒凉,可这里人却精神饱满,膘悍勇猛,并且生存能力极强。每遇欠收之年,靠着海滩上的黄须菜及其种子也能活命。对此,任荃感慨很深,常常带着衙役微服私访,同当地百姓沟通交流,渐渐同这里的民众成了朋友。

后来,任荃带领招安县的百姓,兴修水利,开挖秦河口,疏通徒骇河,开垦良田,不几年招安县就富庶了起来。

皇帝要任荃在众臣面前讲叙治理招安县的经验,他说:“老百姓的东西不能沾,谁想沾老百姓的便宜,百姓就是一座熔炉,就会将他熔化,也就是逢沾必化呀!”

为了昭示后人,众臣建议把招安县改为沾化县,当然获准。从此,招安县改名为沾化县了,一直沿用至今。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