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深度解释

幽云十六州深度解释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09-12 12:59:22

幽云十六州深度解释

幽云十六州,因为主要包括幽州和云州这两个战略要点,所以被称为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具体而言,这块地方包括的十六州即当时的幽州、顺州、檀州、蓟州、儒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寰州、朔州、蔚州、应州、云州。

其大致的范围就是现在的河北、山西、天津和北京一带,这块土地的很多地理位置在当时来说极其险要。

幽云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屏障,正所谓“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幽云十六州一旦丢失,整个华北平原,将完全暴露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进而直接威胁中原腹地。

而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再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回中原王朝之手,幽云十六州足足被外族统治了430年。

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它是中原王朝的安全保障,地处燕山山脉南北的幽云十六州,正好处于中原王朝重要的军事防御线上,其中幽、蓟等十二州位于河北北部,云、应、寰、朔四州位于山西北部,而长城的要隘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也全部处于这一带。

这条防御战线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和北方少数民族交战的前沿阵地,后来为了节约军费,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把进攻流动的少数民族军队,变为固定的战略防线迎战之。

万里长城有很长一段在幽云十六州境内,这条防线是保护中原王朝的重要屏障,这条防线的地形是中央隆起,两边较低,如同一道天然的城墙,以这条防线为界北部降水量较少,是游牧民族的地盘;南部降水量大,属于农耕文化的领域。

一旦失去这条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会长驱直入进入中原腹地,在这广袤的原野上是没有天然险阻可以拒守的,中原王朝的步兵为主的军队,很难战胜游牧民族的骑兵。所以,中原王朝的统治中心就处于游牧民族兵锋的直接威胁之下。

所以从后晋的石敬瑭把这块土地割让出去之后,四、五百年的时间内,中原王朝时刻在想着如何收复这块失地。所以围绕着这块土地中原王朝多次兴兵与游牧民族开战,但是一直没有成功。

这也是两宋始终不能实现富国强兵目标的原因,宋朝多次兴兵北伐,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是都没有成功。宋太祖御驾亲征惨败于高粱河,签下了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

元朝建立后,定都燕京并改为元大都,幽云十六州和更广大的华夏大地沦陷。到了明朝,在推翻蒙元统治的基础上,朱元璋兴兵北伐,在洪武元年彻底消灭了蒙元驻守大都的两万守军,元顺帝仓皇出逃。

朱元璋将大都改名北平府,直到此时,幽云十六州已经沦陷了430年,朱元璋下令成立北平布政使司,朱棣登基后迁都北平。

幽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就是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一旦失守,中原腹地就完全暴露在敌军兵锋之下,沃野千里,无险可守,中原王朝就会永无宁日。所以,这里不能失去,一旦失去千方百计也要夺回。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