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七夕的传统文化中还有你不知道的!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相传,只有在七夕这天王母娘娘才准许牛郎和织女通过喜鹊搭桥的方式来相会,因为牛郎和织女一年就只有七夕这天才能相见,从而象征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后人将这天称为:“七夕情人节”
七夕节是我国有悠久传统的民族节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仙缘会、双七节、香桥会、仙桥会、天缘会、巧节会等。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还有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盘古王节(七月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名称。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因牛郎织女的传说被赋予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在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来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对天文的认识以及纺织技术的出现,关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远超过了牵牛星及织女星,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星星代表方位,合称二十八宿,因北斗七星最亮,方可供夜间辨别发现,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魁首),之后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留了最早对星宿崇拜的痕迹。
节日的风俗习惯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投针验巧
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盛行于明清两代。
后还有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头、结扎巧姑、拜七娘妈、吃巧果等。
演变到今天的七夕的习俗已经被加入了很多西方文化的习俗,有情人的买玫瑰花送给情人再与其一起过节,以及约会互相赠送礼物。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七夕还主要歌颂的是夫妻恩爱,和谐稳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头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