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到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他的功劳超过了三皇五帝,而“王”不足以显示他的千秋功绩所以取三皇五帝中的各一个字来形容帝王这个特殊的职位故秦以后的帝王都叫皇帝,当然他也认为过去的自称:孤、寡人都不足以显示他的尊贵所以自称“镇”意思是威镇四海,而“镇”字比较常用会带来避讳对于文献的记载不方便,并且显得太贫民化,因此用“镇”字的同音字“朕”来代替。
故先秦以后的帝王都自称朕。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搀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寡人,是古代王侯或士大夫自谦词,意为寡德之人,在春秋时的诸侯及诸候夫人、战国时的诸候国国君、南朝宋时的太尉,均有自称为“寡人”的例子。唐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自称寡人。
中国过去的皇帝自称“寡人”、“孤家”(北宋时,辽国独孤皇后执政期间也如此自称),意思是战乱之中,我要独力承担国政,需要众卿支持。自谦称谓是一种权谋的外套,目的就是要示弱,向臣民求助。骗民之力以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