黉(音 hóng),古代称学校,有黉门、黉宫、黉宇、黉序、黉校等说法。另有 黉门监生(明清时国子监的生员。也有的是恩荫或捐纳而得的)、黉门客(指秀才、读书人)等名称。对此,古代典籍中多有介绍,如《后汉书˙仇览传》:“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幼学琼林˙卷三˙宫室类》:“黉宫胶序,乃乡学之称。” 汤显祖《还魂记》:“黄门旧是黉门客,蓝袍新作紫袍仙。”《儒林外史˙第六回》:“身在黉宫,片纸不入公门。”(意思是说,自己是个生员,有身份,丝毫不能参与诉讼的事。黉宫,古代学校,这里指当时的府学、县学、公门、衙门。)李渔《笠翁对韵》:“ 北面黉宫宜拾芥,东巡岱畤定潘柴。”(拾芥:捡取地上的草芥。比喻取之极易。)《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岱畤:岱,泰山。畤,古代祭天地五帝之处。 燔柴:烧柴,祭天之礼。《礼·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