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乱,汉语词语,拼音是huò luàn,释义:灾祸和变乱。
《左传·襄公十一年》:“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
《史记·龟策列传》:“天下祸乱,阴阳相错。”
《汉书·李寻传》:“诛放佞人,防绝萌芽,以汤涤浊濊,消散积恶,毋使得成祸乱。”[1]
《晋书·惠帝纪》:朕以不德,纂承鸿绪,于兹十有五载。祸乱滔天,奸逆仍起,至乃幽废重宫,宗庙圮绝。成都王颖温仁惠和,克平暴乱。其以颖为皇太弟、都督中外诸军事,承相如故。
宋·曾巩《序》:“不放其邪心,不穷於外物,则祸乱可息。”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姜维屡犯中原,我兵折伤甚多,只今守御,尚自未保;奈何深入山川危险之地,自取祸乱耶。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吴王削平祸乱,定鼎应天,天下统一,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2]
孙中山《制定建国大纲宣言》:“而《临时约法》之无效如此,则纲纪荡然,祸乱相寻,又何足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