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成为介绍闽都景点作者笔下的主角和宠儿,仓山却似乎被遗忘在这座城市的角落里。一日,我们闯进了这个洋房的世界。
“仓前山差不多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响,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这段文字出自叶圣陶的《客语》,文中描写的景象至今依稀可见,一排排老洋房依山而建,每一条街巷都有异于都市的风情。
1844年后,外国商人、传教士等纷纷涌入作为通商口岸的福州,台南岛仓前一带成了洋行、银行、教堂、学校、领事馆等建筑的集中区,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下,仓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活区。
我们探索的起点从原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旧址开始,在上三路8号,一所创立于1905年的教会学校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依旧安静地站在世人的面前。中西结合式U形连体楼房,造型典雅,别具一格。
穿梭在寂静无声的校园内,后院的几株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阳光透过叶的缝隙投下点点光斑,轻倚树干,抬头仰视着哥特式的教学楼,恍惚中仿佛时光倒转,再次回到那个年代。一群身穿民国校服的女生随着下课铃声涌出教室,她们三五成群,或凭栏俯视这诗情画意的校园,或捧书坐在葱绿的草坪上吟诵交谈。
离开上三路,横穿马路就拐入有“万国建筑群”之称的康山里,据说这里是当年林徽因和梁思成蜜月之地。林徽因家系福州望族,她生于杭州、游学欧美,定居北京,避难西南,终其一生,只有一次回到她真正的故乡——福州,住在康山里的可园里。
如今的可园隐蔽在无人问津的巷弄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留居于此。园内,老人们坐在一棵大树下闲话家常。林徽因这次的故乡之行,历史上并没有过多着墨,悠悠往事都被尘封在可园斑驳的围墙和脱漆的木窗里了。
午后的仓山是一天中最闲散慵懒的时刻,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对弈的场景。一些店主闲坐在店内,并不急于招徕顾客。在一家手工冰淇淋店小憩时,店主跟我讲述着仓山老洋房的故事,言语里流露的是对这里的热爱。跟老仓山人闲聊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他们的语速徐缓,更不会嫌弃你耽误他们做生意。这就是仓山,红墙拱门里的市井人情。
临近傍晚时,我离开了这老仓山。我想每座城市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这份历史的厚重就是一代代人的生活痕迹。如果说时间能让我们看到仓山的历史足迹,那么生活在这里的人便是时间的载体。而留在记忆里的,便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