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陵墓让世人充满好奇,因为修建帝王陵墓向来是历朝历代的最大工程。修建一个帝王陵往往要耗去一个国家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对于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世人无法亲眼目睹当时气势恢宏的大清都城,总想着从帝王陵墓中窥探一二。
1952年,考古专家对阴森的康熙陵墓畏惧不已,但为了满足考古事业的好奇心,以枪壮胆入墓室,但最终还是仓皇而出,并决定封了康熙的陵墓。在墓室里,考古专家们遇上了什么样可怕的事呢?
有众多嫔妃陪葬的陵墓
康熙皇帝,在民间有着康熙大帝的称号。这和康熙皇帝的作为不无关系。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
在位期间,康熙皇帝励精图治,年少时就有勇有谋,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大清的疆土得到极大的拓展,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东北边疆稳定和平。
康熙皇帝和历史上的其他皇帝一样,活着的时候就开始筹建自己的陵墓。传说是与康熙皇帝的一次梦境有关。
平定南方的叛乱后,一个夜晚,康熙梦见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对他哭诉,说是生前没有好好选墓,所以死后自己不得不四处飘荡。梦醒后,康熙决定要为后事早做打算。这样,举国上下花了5年多的时间才将康熙的陵墓修建完成。
其他皇帝不同的是,康熙皇帝的陪葬品中多了许多佳人。古代的规矩多,尤其是皇家,连身后事也不例外。一般皇帝多和皇后安葬在一起,嫔妃是没有资格和皇帝合葬的。
但是康熙皇帝却陪葬了53个人,52位女人和1位皇子。52位佳人中,不仅包括了4位皇后,还有48位嫔妃。这样陪葬规模,在皇帝陵墓中是绝无仅有的。
帝王家事本来可以八卦的事情就多,死后还让这么多嫔妃伴驾,不光为陵墓增加了八卦故事,也更让爱财之徒虎视眈眈。
逃不了被盗挖的宿命
康熙皇帝的陵墓,在康熙皇帝死后的几百年,也被盗墓贼光顾过。主要是两次,一次为军阀所为,一次是土匪干的。
军阀中孙殿英盗取慈禧太后的陵墓是众所周知的。孙殿英名为筹措军资、实行军事演习,实际上是看上了陵墓中的金银财宝。孙殿英带领手下,炸开了慈禧太后的陵墓。进入慈溪太后的陵墓后,孙殿英就如老鼠掉进了米缸,无尽的宝贝任其索取,据说要20辆卡车才能运完。
在慈禧太后的陵墓中尝到了甜头,孙殿英的贪欲一发不可收拾,欲壑难填。孙殿英觉得慈禧太后的陵墓到手容易,倒斗这件事他孙殿英干得了、干得成。于是又瞄向了康熙皇帝的陵墓,私心想着这位大帝的墓室里的宝贝肯定比慈溪太后的更加多,更加值钱。
但孙殿英带人挖康熙皇帝墓室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墓门还没被挖开,在场的人都看到先是有黄水从地下渗了出来,接着大量的黄水从地下冒了出来,根本没有停止的趋向。
这事是他们以前挖墓没有碰到过的,都觉得十分蹊跷。孙殿英也担心万一挖开墓室大门,洪水咆哮而出的话,这一行人都要埋葬于此。
孙殿英也听说过,墓室邪门,建造陵墓的时候就设置了各种机关,为的就是防止盗墓。孙殿英觉得在慈禧太后陵墓中已经干了一票大的,不能为了这未知的陵墓,白白葬送了性命。于是,当即下令撤退。这次盗墓之事,孙殿英是无功而返。
康熙皇帝的陵墓总算逃过一劫。但总有胆大不要命的。抗战结束后,国内还处于一片混乱当中。当时国家已经有了保护文物的意识,派驻了军队在皇陵周边加以保护防卫。
但当时的局势动荡,多数军事力量被派往了东北地区。陵墓周围的军防力量也就薄弱了。此时土匪头目中一个叫王绍义的,看准了时机,带领手下一帮乌合之众,大约有300多人,摸进了康熙皇帝的陵墓。
土匪们挖墓门就花了一天一夜的功夫。就在打开墓室之门的时候,无名大火还燃烧起来了,数名土匪因此被烧伤。土匪们都觉得很邪乎,于是退出了墓室。但是想到满墓室的金银细软,土匪们就按捺不住了。
看到大火熄灭后,又以身犯险。这次凶险的二进宫,居然让土匪们得手了。康熙皇帝陵墓中的金银珠宝都被他们抢劫一空。猖狂的土匪们,为了泄那大火之愤,还将康熙和嫔妃的尸身脱出了棺材。现场一片狼藉。
封宫以便彻底保护陵墓
1952年,国家开始对文物加以保护。为了保护康熙皇帝的陵墓,国家考古专家决定组建一支考古队进入考察。两次非正式进陵的怪事,也让考古队有点害怕。于是决定带着枪支进入康熙皇帝的陵墓,以防不测。
考古队进入陵墓后,阴森之气迎面而来,也发现康熙皇帝的陵墓中确实有很深的水,而且越往里面走,水就越深。陵墓中还弥漫着说不出的、难闻的、刺鼻的气味。
考古队进一步走进陵墓的时候,还能听到怪异的声响。接二连三的怪事,让考古专家们觉得很不安,一眼望去也看不到有价值的文物,墓室里面的结构看上去很不稳定。出于安全考虑,专家们慌忙退出了康熙皇帝的陵墓。
专家们出来后,提出了永久封宫的要求。一是为了保护陵墓,二是为了防止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发生,三是为了等到技术成熟再对陵墓进行考察。陵墓中的金银财宝虽然被盗墓者洗劫过了,但是陵墓中的不可移动物建筑是宝贵的财富。
当时帝王们劳民伤财修建地下宫殿,也许只是为了让自己死后也能延续尊荣、富贵。格局虽小,但是留存下来的都是经过历史检验、风霜磨练的珍宝。
当代人理应重视遗迹的保护与开发,认真研究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当代人理应重视传承渊源,以便透物见史,以便追昔思今,以便薪火相传,以便古为今用。通过考古等现代化的手段让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文明走向大众,让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光辉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