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为什么居功自傲

廉颇为什么居功自傲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09-08 18:13:00

廉颇为什么居功自傲


廉颇如此高调行事,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廉颇居功自傲。他本人自恃功高,认为在赵国除他之外再无大将,国家离开他将寸步难行。第二,廉颇功高盖主。在《史记》中,司马迁给廉颇的定位是“以勇气闻于诸侯”。功高的廉颇已经膨胀到连国王都不放在眼内的地步。所有这些,不也恰恰说明赵惠文王用葡相如来牵制廉颇的必要性吗?

战国历史上,廉颇高调行事又说明了什么!

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最后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蔺相如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避开廉颇,蔺相如连正常的朝会都不能参加。此时的廉颇不像一个将军,而更像赵国政坛的黑道老大。但是,这样的情况会长期持续下去吗?

战国历史上,廉颇高调行事又说明了什么!

显然,将相不和最终有三种解决办法:要么赵惠文王收回成命,不让蔺相如做上卿,以让廉颇心理平衡;要么,廉颇幡然悔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让赵惠文王心理平衡;要么各不相让,鱼死网破,最后摊牌,两败俱伤。最后,我们看到第二种情况出现了,只是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夸张。曾经不可一世的廉颇意识到了自己举动的巨大危险,终于选择了悬崖勒马,终于选择了低头。他光着膀子,还背上了荆条,涎着脸来到了蔺相如的府上,请求商相如大人不记小人过,请求蔺相如用荆条狠狠抽打自己,以惩罚自己长久以来的无礼。

战国历史上,廉颇高调行事又说明了什么!

廉颇此举,得到了滿相如的谅解,当然,实际上也得到了赵惠文王的谅解,廉颇以自己背着荆条来请罪的诚恳态度,洗刷了“渑池相会”前自己的失误,实现了他和蔺相如之间的双赢。同时,廉颇的这一举动,无意之中为汉语贡献了一个词汇,叫“负荆请罪”,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典故,叫“将相和”。将相实现了和解,也意味着赵惠文王和廉颇实现了君臣和解,于是我们看到了重新上岗的廉颇,继续领兵打仗,战功卓著。

战国历史上,廉颇高调行事又说明了什么!

是不是从此之后,廉颇就性情大变、低调做人了呢?似乎也不完全是。几年后,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是赵惠文王的儿子,赵武灵王的孙子。有人这样定位,如果说赵武灵王是创业之君,赵惠文王是守业之君,赵孝成王则是毁业之君。在赵孝成王在位之时,秦赵之间战争不断,最为惨烈的战争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中赵国早期的将领是廉颇,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改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接替廉颇,导致“长平之战”赵国大败,赵国的四十五万军人被秦军坑杀。所谓“坑杀”就是活埋,因此,“长平之战”被后人认定为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斗。至此,赵国的命运已是风雨飘摇。

战国历史上,廉颇高调行事又说明了什么!

但是,在赵国国运衰退之时,廉颇却实现了人生的辉煌,打了几次胜仗,最终被封为信平君,被任命为假相国,所谓“假相国”,不是虚假的相国,而是一种荣誉称号,是挂名相国的意思。在做了二十年的国王之后,赵孝成王去世,其子悼孤王即位。悼襄王即位后对人事做了变动,任命乐乘接替年事已高的廉颇的职务。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都经历了不同的转折,此时的廉颇也已度过了人生的壮年,思想更加成熟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