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都有宰相,只是有着不同的称谓罢了。宰相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是皇帝的首席执政大臣,他拥有中央的部分决策权力和中央政策的大部分执行权力。如果,皇帝没在的情况下,宰相都可以独立处理朝廷中的所有大事。
那么,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一般来说,宰相是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并非是一个实质性的官名。“宰相制度”始于春秋时期,结束于明朝,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后,形成了“内阁制度”。清承明制,清朝的内阁大学士,军机处都是宰相制度的演变。
真宰相指真正的宰相,他拥有实际权力,并以“了解政府事务”为特征。唐朝的三位省长,中书令、尚书令、侍中,他们掌握实权,所以,也被称为“真宰相”。据《旧唐书·戴胄传》记载:唐太宗曾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由此可见,尚书省在中枢行政机构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尚书省才是三省的实际执政者。
与此同时,名义上的宰相,是只有职位而没有实权的宰相,主要则是指:三师三公。三师,即:太师、太傅和太保三人;三公,即:太尉、司徒和司空三人;在《礼记》中对太师、太傅和太保的职能做了比较精确的阐释:“师者,导之教训”,就是传授知识;“傅者,傅其德义”,就是道德教化;“保者,保其身体”,就是承担一定的监护责任。
俗话说,想给别人一瓢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要想成为“三师”,就要承担教育天子的重任。“三师”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精深的文化素养。所以,古代的“三师”都是一等一的大儒。虽然,三师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也没有任何的行政工作,但是,历代儒生都以“三师”为自己人生的最高奋斗目标。
在中国历史上,“三公”是一个非常尊贵的官职组合,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早期,他们三位几乎瓜分了中央的所有权力,太尉出现在秦朝,而司徒和司空则出现在先秦时代。太尉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地,到了隋唐时期,“三公”就成了一个毫无实权的荣誉称号,就相当于朝廷中的“高级顾问”。
那么,历朝历代的宰相制度,又是怎么样的呢?
宰相起源于春秋时期,而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所有的诸侯国都设立了宰相之职。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称太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的时候,就是协助皇帝管理朝政的官员。到了周朝,太宰就开始执掌国政,也是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际上,已经是官员的通称了。
相,本义是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于是,就产生了宰相的名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宰相最初被确立为官僚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从秦朝开始,朝廷就实行了“三公九卿”制度,设立:郡、郡、吏。此时,国家不再以宗法关系来统治,而是任命官僚来治理全国,而宰相也正式有了自己的官名“丞相”。
汉朝和秦朝在制度上非常的相似,只不过,宰相被称为“相国”,且拥有更高的地位,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期,一批儒士被任命为宰相,负责国家的日常行政事务,行政中心被移交给内院。宰相的权力逐渐转到尚书台的长官手中。到了东汉时期,为了加强君主的权力,权归君主,协以内廷尚书,三公仅为备员。后来,大权又转移到外戚、宦官手中。
到了汉献帝时期,他又重新任命了丞相,而曹操就是当时的丞相。
三国时期,这个分裂割据的时代,每个政权的宰相都不相同:魏国称为“相国”,蜀汉还是沿用“丞相”,吴国刚开始的时候用“丞相”,后来,就变成了“左、右丞相”。而且,宰相的权力也有着很大的不同:魏国的相国钟繇、华歆在执政时期没有兵权,军权也由大司马执掌。到了司马昭成为相国的时候,他被封为晋公,就开始掌握了军权;蜀汉只有诸葛亮担任过丞相,执掌军政大权;吴国的丞相开始也不掌握军权,在陆逊任丞相的时候开始执掌军政大权。
南北朝时期,大部分的宰相或相国都是自封的,成为一种篡权的手段。隋朝时,确定了“三省制”,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设尚书仆射为宰相。唐高宗之后,参议朝政的百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宋朝在赵匡胤建国之后,为了加强“皇权”就不断地消弱“相权”,实行了“二府三司制”。
此时,宰相的职权就被一分为三,中央虽然设立了三省,但是,三省及六部的长官,没有在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管理本司的事务,所以,他们就成为了闲职。实际的权力归属在“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
到了元代,中书省是中央政权,主要官员通常为王储和左、右宰相,然后,是副宰相和顾问。其实,在明初的时候,朱元璋也设置了中书省。但是,到了洪武十三年,他就废弃了中书省,弃丞相,皇帝决定国家的大事,宰相制度被废除。后来,皇帝又建立了内阁大学士,来协助皇帝的统治。就像明朝最有权势的大学士张居正,人称江陵相公,他就是当时权倾一时的宰相。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传统,雍正设立了军机处,内阁变得空无一人。但是,军机处也不是真正的宰相,而是负责传达皇帝命令的传达室。明、清时期,都称大学士为“拜相”,但是,却没有正式的宰相名份。可以说,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化是最多的,这也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皇权在不断地集中,自然,相权也在不断地削弱,从而,达到一个皇权至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