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水经注》记载:“(太原)一地六名,其实同也。”意思是太原这个地方,有六种叫法,其实都是一个地方。
晋、大夏、夏墟、晋阳、大卤、大原。
大夏、夏墟、大卤算是太原最早的叫法。大夏、夏墟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帝王本记》说“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意思是说,夏禹将都城从安邑迁到晋阳,那么太原就顺理成章地叫做“大夏”。夏墟,意思是夏禹从前的都城。
至于为什么叫大卤,据《元和郡县志》卷13记载,晋阳汾东直至唐代,井水咸苦不能食饮,要靠渡槽“晋渠”吸引汾西的晋水供吏民之用。所以周边的夷狄把太原称为“大卤”,而中国华夏族称太原为“大原”。正所谓是“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
大原和太原是一个意思,都是说高大平缓之地。春秋以前,“太原”一词还是个泛名词。秦汉设立了“太原郡”之后,“太原”才成为地域专用名词。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登基之后,全国设13个州府,“并州”府设在太原,简称“并”。这样,太原又有了一个别称——并州。太原是赵国、前秦、北汉三个政权的都城,是东魏、北齐、唐朝、后唐、后晋、后汉六个政权的陪都,称得上是九朝古都、龙兴之地。公元565年,北齐武成帝高湛因晋阳城位于龙山之下,曾改汾西晋阳县为龙山县,“龙城”之名不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