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造纸术可分为五个主要过程:
斩竹漂塘:砍下竹子,切成小段,扔进水塘浸泡,目的是把竹纤维泡软了,然后用工具捣碎。
煮楻足火:燃火加热,把碎料煮烂,使竹纤维分离散开,直至变成纸浆。仔细查看上方这幅手绘插画可发现,古人还往装有“碎料汤”的大锅中填入大石,以压住碎料,使其烂得更彻底。
荡料入帘:竹碎料被煮烂成纸浆后,冷却,再将一种平板状竹帘稍微倾斜插入纸浆中,捞起一层纸浆,过滤水分,遂成纸膜。这一环节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纸张的质量,故也相当考验造纸工匠的专业水平。唯有具备纯熟的技艺和深刻的经验,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捞出纸膜后,将其从竹帘上小心分离并铺平。
覆帘压纸:将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以压出纸膜饱含的水分。
透火焙干:纸膜被压到半干时,一张张揭开,贴到炉火边的墙上烘干,待水分全部蒸发完毕后揭下纸膜,即成可以利用的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