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的偏旁是豸,拼音是zhì 、zhài。
1.
面容;容颜。
彼见吾貌,必有惧心。
《左传·哀公二年》
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
战国 楚·宋玉·《神女赋》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唐李白《前有樽酒行》之二
知府看了,见朱仝一表非俗,貌如重枣,美髯过腹,知府先有八分欢喜。
《水浒传》第五一回
语言虽不通,笑貌传感情。
朱德《过五指山》诗
2.
指面部神情。
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庄子·德充符》
歌响未终兮,????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
汉·贾谊·《????鸟赋》
言之,貌若甚戚者。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形状;姿态。
指之人也,与首之人也异,人之体非一貌者也,故异。
《墨子·大取》
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注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故圹垄,其貌象室屋也。
《荀子·礼论》
夫人宵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注
《汉书·刑法志》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4.
外部表现。
1引申指表现,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