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 渡口。问津: 打听渡口。出自《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
春秋时期,孔子为了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有一次,他们来到一条奔流不息的河边,因找不到渡口,便派子路去打听渡口。
这时有两个叫长沮、桀溺的隐士正在耕种,于是子路上前恭敬地向长沮问道:“请问,这条河的渡口在哪里?”长沮没有直接回答,却望着前边的马车问道:“那个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孔丘吗?”回答说:“正是。”长沮不满意地说:“既然是周游列国的孔丘,那他自然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呀!”说完,他照样耕地,不再理睬子路。
子路又向桀溺问路,桀溺说:“您是谁?”回答说:“我是子路。”问:“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回答说:“正是。”子路刚刚说完,桀溺就感慨起来:“现在整个天下就像洪水泛滥一样,谁能够改变呢?你与其跟随孔丘逃避无道的君主,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逃避乱世的人呢!”他说完,便继续埋头播种。
子路碰了钉子,回来如实告诉孔子。孔子感叹地说:“我们没法同山中的鸟兽在一起呀,我们不同世人在一起,又能跟谁在一起呢!天下要是清明,我自然就不用费心了。”
由“使子路问津焉”这句话产生的“问津”一词,以后引申为探问途径或询问情况,现在仍常用在否定句式中,如“无人问津”“不敢问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