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Esperanto)是由波兰籍犹太人眼科医生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Ludwig Lazarus Zamenhof)博士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于1887年7月26日发明创立的一种人造语言。[8][10]他期待这门语言能够为不同语言人群的交流提供便利,能够帮助人们跨越语言、肤色、种族、地域等界限,用同一个身份——世界公民来平等、友好地相处,而并不打算用取代任何民族语。[8]世界语在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和人类社会进步等方面作出了贡献。[15]
世界语“Esperanto”词汇源意为“希望者”,[14]表达了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讲世界语的人被大家称为“世界语者”(Esperantisto)。[8]世界语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语之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世界语者及世界语组织。[10]1954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正式把国际世界语协会列为B级咨询关系单位,从而确定了国际世界语协会(UEA)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正式地位。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对推广世界语采取了积极的态度。[1]
以世界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宗教团体有:雍仲本波佛教(Yongzhong Bonpo)、韩国圆佛教(Ŭonbulismo)、日本大本教(Oomoto)、巴哈伊教(Bahai)等。以世界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际性组织还有圣马力诺国际科学院、国际文化艺术联合会、国际雍仲本教联合会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语进入中国。1951年,全国世界语协会在北京成立,胡愈之担任首任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