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宫殿建筑由台基、柱框与墙身、屋顶三大部分组成。
(一)台基
高度--台基的高度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的制约。《礼记》中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太和殿的台基高八米,是目前宫殿建筑台基最高的一处。
材料--所用材料取决于建筑的等级,石为上,砖为下。
装饰--台基的装饰很丰富,以须弥座形式为最高等级。台基周围的栏板望柱,其花纹、装饰等受等级的制约。
乾清宫单层汉白玉石须弥座
(二)柱框与墙身
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柱梁构架贯穿中国宫殿建筑的始终。木结构主体中,梁柱最重要,墙是辅助性的,起分隔室内外的作用,因此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墙倒房不塌”。梁架结构非常复杂,各时代的作法和尺寸也有一定的差别。
木结构梁架有三种基本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
古代建筑的木构架结构我们俗称为骨架或木骨。木构架的内容比较复杂,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有“侧脚”与“生起”两个概念。
建房首先要立柱。柱脚高出地平的做法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早期埋在土里,柱洞下端放础石。殷墟遗址中的台基上面有露出原地平的础石,河姆渡发掘的柱子已有管脚榫,解决了柱子的稳定。大木结点最初采用绑架结合的方法,很难严紧固定。采用榫卯结合的方法,逐步解决了构架的稳定问题。为了解决直榫容易脱榫的问题,运用力学原理,让立柱向内微倾,我们称侧脚;把平放的额枋做成向屋角微翘,我们称生起。通过侧脚与生起,屋顶的荷重产生了向心的水平分力,把柱子与阑额的榫卯挤压严实,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
宋元以前建筑的侧脚与升起非常明显,厚重、沉稳,更具艺术性。
山西五台李家庄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唐代建宗三年
由于柱子承受屋顶的全部荷重,所以墙壁和门窗部分可以灵活布置在两柱之间,或为柱间的间隔物。一般的房屋正立面的部位装满门窗,两侧与背面则砌墙。宫殿明间多用槅扇,每扇的边挺与抹头间钉着铜面叶,增加了金碧辉煌的气氛。为了挂帘子,居住的房屋中间两扇槅扇之外,另装帘架,次间与梢间多做槛墙与槛窗。
墙体还有斗栱。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构件,它是柱、梁之间的一个过渡层,相当于载重汽车上的钢板弹簧弓,将屋盖的荷载传递到立柱。
明代神武门斗栱
斗栱的种类非常多,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九层),高67.3米,全塔所用斗栱60余种。太和殿的斗栱种类也很多,如溜金斗栱、转角斗栱、柱头斗栱、平身科斗栱、品字科斗栱等等。各时代斗栱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