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三章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十三章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什么意思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08-21 23:48:22

《道德经》第十三章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什么意思

忘我有我,天下至公。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概括地讲,这一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之所以有宠辱忧患,主要是因为有身体,不能忘我。人因为太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才十分在乎荣辱忧患。人因为十分在乎荣辱忧患,所以才感觉累。人如果没有身体,就没有荣辱。但人有生命就离不开身体,有身体自然十分在乎荣辱忧患。那么,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呢?就是为了天下,爱惜自己的身体,就会得到天下的认可与赞同。

《吕氏春秋》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楚国人丢了一张弓,却不愿去寻找,为什么不去寻找呢?他认为楚国人将弓丢失在楚国的土地上,自然是楚国人拾走,何必花精力去寻找呢?咱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孔子听说这件事情后,说去掉“荆”字就好了。意思是人丢了弓,,自然是有人捡走了。何必在乎是楚国人呢?应该看远一点!

老子听说后,说去掉“人”字就可以了。只要丢了弓,自然有人捡到,何必在乎是谁呢?天下人认为老子至公。为什么说老子天下至公呢?

我们做个简单对比分析就知道了。

荆人遗失弓箭,不去寻找的理由是弓丢在楚国,自然有楚国人捡走,他的眼界是胸怀楚国。

孔子听说后,说去掉“荆”字,是胸怀天下的境界,不管是谁捡走,终归有人捡走了,何必在乎是楚国呢?眼界比荆人开阔。

老子听说后,说去掉“人”字,“ 遗之” ,“得之”。这样一看,一目了然。去掉人字,就是无我,就是忘我;只有无我,只有忘我,才是有我,才是真正的大公无私。胸中无我,才能真正做到胸中有我。不管是谁丢了弓,谁捡走了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弓”还在。只要弓还在,无论在谁手里都不重要!因为无论“弓”在谁手里,都如同在我手里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功成不必在我,只要我参与其中就就心满意足!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